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三不管地帶的石化管線,誰來管?

【時事話題】

高宜凡
user

高宜凡

2014-08-05

瀏覽數 13,250+

三不管地帶的石化管線,誰來管?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8月4日傍晚,大批媒體湧入經濟部辦公室,幾乎塞爆整個會議室,因為這是高雄氣爆事件發生近四天來,政府第一次在台北舉辦記者會。包括經濟部兩位次長杜紫軍、沈榮津、工業局局長吳明機等人都親自出席。經過好幾天的南下勘災與密集會議,大家臉上都掩不住倦意。

主持會議的杜紫軍首先說明,高雄氣爆事件發生後的8月2日(週六),除了處理災情,經濟部決議邀集相關部會及石化業者,於8月4日(週一)下午召開「高雄市石化業者原物料輸運管線清查概況」會議,一來清查災區內有無其餘管線,更要求與會的27家業者,提供大高雄範圍內所有管線資料。等一週內彙整所有資訊後,將再邀集各界專家一同討論。帶領一干幹部與會的高雄市副市長劉世芳更要求,石化業安全除了靠業者「自主管理」,更呼籲業者提供管線運作的「動態資訊」,避免類似悲劇發生。但與會專家多認為,若缺乏24小時的專人管理,即便掌握管線流動情形、壓力分佈等動態資訊,在管理實務上依舊難以落實。

現場媒體提出質疑,石化業在高雄生根近半世紀,為何政府對這麼多地下管線茫然不知?杜紫軍回應,能源局於民國92年建置「台灣地區油氣管線圖資管理系統」,開始供公務機關運用,並每年要求業者更新、舉辦教育訓練。但對之前的老舊管線資料比較欠缺,如今已要求業者提供各自資料,交由專家彙整、比對,把複雜的地下管線一次搞清楚。

事實上,這次氣爆事件暴露出不少石化業工安環節的盲點。比方說,過去大家重視的是廠區內和地上裝置的安全,但這次引發事故的卻是藏在地下、且位於廠區外的運輸管線,但這類公共管線,目前多處於尷尬的「三不管地帶」。

目前石化原料並沒有專屬的管理法令,僅按照不同原料進行分散式管理,因此直到現在,大家仍對責任歸屬的問題吵個不停。比方說,勞動部的勞檢單位,可偵察工業園區內的管線與勞工安全,石油跟天然氣各有其事業管理法,高壓、危險、或有毒氣體,又歸消防法規管。看來看去,這次引爆的廠區外公共運輸管線,好像有很多單位可以管,實際結果卻是沒人管!因此,是否對石化原料設定專門管理法令,也成為下次會議的檢討項目。只是,假如執行不力或權責交代不清,再多法條都是疊床架屋的多餘之舉。

而頻繁的安全事故與崩解的社會信任,是否將使石化業被連根拔起、群起外移,也是記者會上另一追問重點。目前看來,結論並不樂觀。

台灣長年丙烯產能不足,必須仰賴進口,以高雄業者為例,必須從前鎮碼頭船運進口,透過地下管線輸往大社石化專區,這次卻在運輸過程中洩漏、炸出路面。慘重的災情透過新聞一再播放,石化業再怎麼努力、產值再高怎,恐怕也很難讓民眾去除「管線就在自家底下」的恐懼。

對此,官員們解釋,過去的前鎮、大社、林園等石化專區,都非人煙密集之地,業者才會以運輸效率高的地底管線,取代一台台在路上跑的化學槽車。但隨著都市發展與人群聚集,昔日的油管路徑周圍,如今都變成熱鬧的都會區。就算往後都市計畫有意劃分住宅區與工業區,「但還有誰會歡迎工業?」「誰肯住在旁邊?」過去政府規劃從南邊的高雄港進口原料,在周圍發展工業區,後來因為腹地不夠,石化專區才往北延伸至大社、林園。至今,整個高雄幾乎都籠罩在石化管線範圍內,這樣的歷史共業或歷屆政府舊帳,又該算在誰的頭上?

儘管這次出事的丙稀管線輸送量不算大,短期內業者還有替代來源可用,卻很可能成為壓垮台灣石化業的最後一根稻草。因為,漫長的災區重建、管線修復(也可能不准重埋)、廠區停工、明年底中油五輕除役、還有難以修復的公眾形象與安全疑慮,都可能讓石化業在台灣動彈不得,找不到一條活路可走。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誰想得到一條三不管的公共管線,會引起這麼大的連鎖效應呢?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