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是App開發最好的時代,卻也是最壞的時代。根據資策會MIC估計,台灣App市場未來可望有高達三成的成長,然而想要吃到這塊大餅,有三大挑戰得先一一克服。
挑戰一:硬體百花齊放
多品牌,多樣式,不同解析度及硬體模組的智慧型手機,是現在App開發者遇到第一大挑戰。「現在連我們公司的手機,都已經多到叫不出名字了!」HTC 應用程式品質管理部主任謝富貴不諱言,除了主流的蘋果、三星、htc,中國大陸迅速興起如中興、華為等手機品牌,早讓手機規格呈現爆炸性成長。
目前市面上一字排開的手機,尺寸從3吋到7吋都有,螢幕解析度由低階到高階,晶片供應商除了高通、聯發科、英特爾也積極搶進,而每家都有自己的規格。
「現在讓App開發者最痛苦的是,寫出程式不知要用哪支手機來測,」謝富貴表示,若App沒寫好,在不同手機上運作,就會發生顯示過大或過小的問題。
挑戰二:多元平台系統版本
另一大挑戰,在於軟體,尤其以Android平台為最。根據調查,蘋果IOS用戶高達八成都會更新作業系統,但Android只有四成不到。目前Android平台版本,由1.0到4.3都有人在用。在「平台破碎化」下,如何讓App在新舊版本上都能順利運作,也更挑戰開發者功力。
雖說網路跨越國界,但APP在不同國家、地區還是需因地制宜。比方,在日本、韓國拍照一定要有快門聲,在中國不能放Google、Gmail,要放百度、騰訊。「App要跨國,在功能內容上就要有適度調整,」謝富貴說。
挑戰三:測試從被動到主動
也因為智慧型手機硬體與軟體的不斷變形、進化,過去屬於後段的App測試流程,也開始有了新的角色。
謝富貴表示,一般的軟體發展,是由需求開發、設計、建構、做到預覽版本後,才進入測試的部分。然而在App開發上,已不能再走這條路。他指出,很多App都是到最後測試時才發現根本的問題,而此時重做在時間金錢上都是大量浪費,要避免這項失誤,必須讓測試人從一開始的「需求分析」就加入,以確保研發不失準。
「App最重要的就是使用者體驗,」謝富貴建議開發商在App上架前,可以多提供「試用」,讓使用者提供第一手的回饋,並依此修正調整,才有機會從每天增加的「App海」中脫穎而出。
(圖片來源:flickr Jan Persi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