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電問題爭論不休,數十年來,都是令人難解的燙手山芋。林義雄禁食表達反核訴求、群眾占領忠孝西路期待政府重視。而在縣市首長開會的決議下,政府也回應了民眾訴求──宣布核四1號機封存、2號機停工,是否再次運轉,交由全台公民投票決議。
服貿抗爭才剛落幕,核能的問題,卻又再次甚囂塵上。網路上,反核者與擁核者掀起一波波論戰,各有各的觀點與立場,到底誰對誰錯,很難有絕對的答案。
從1980年台電提出核四廠興建計畫後,歷經34年、2次的政黨輪替,核四停工再復建、停工,再復建的問題已延宕多年。在日本爆發311地震事件後,福島核電廠幅射能外洩,更讓台灣的反核意識高漲,「反核,不要再有下一個福島」成了反核團體最主要的宣傳標語。
而在反核的聲浪中,有些民眾的確是反「核四」,而不是反「核能」,因為在核四的興建過程當中,眾多的建構問題與安全紀錄,都不禁讓人感到疑慮,深怕在運轉過程中產生嚴重的核安問題,若沒有詳細的安全檢測,核四廠運作絕對不可行。
支持核電者,許多也都知道核能的安全問題,但地狹人稠,天然資源發展受限的台灣,他們認為確實是需要核電來補足台灣的能源匱乏,只要在安全無虞的狀況下,核電發展是必需、也是必要的。
根據台電的資料顯示,102年台灣的電力發電構成比,火力占76.31%、核能占18.8%、水力占3.43、抽蓄水力占1.49%,其餘風力、太陽能發電更僅占不到1%,若全面停止核電,等於直接抽掉台灣近兩成的電力供應來源。
補充這個空缺的最大可能,就是增加火力發電量,但火力發電能源轉換效率不高,加上煤礦、天然氣等資源並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化石燃料終有耗盡的一天。而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不僅造成空氣汙染、酸雨問題,為冷卻機件所引用的大量海水,也對海洋造成嚴重的水污染。
香港城市大學校長、國際核電安全早衰期研究的先驅郭位曾表示,目前已明確宣布逐漸終止核電的國家有三個──德國、瑞士、比利時,核電探討最認真的國家,是日本與台灣。
而擁有核電且續建核電機組的,有美國、大陸,與台灣鄰近的韓國,也大力推展核能。一些過去沒有核電廠、正計畫興建機組的國家接近20個,包括中東產油國家。他表示,世界各國對核電的反應有落差,與各國的政治文化有關,無法去評論對錯。
在台灣,反對核能,與反對核四續建與否,應該是要看成明確的兩件事情。因為核四是拼裝的,是斷斷續續的產物,是否有工程上的瑕疵,一般民眾根本不知道。如何建立透明化的機制,讓人不再有疑慮,才是最需解決的問題。
而若要走向全面廢核,民眾、企業首先要學習改變用電習慣,進而面對後核能時代高漲的電費,以及高耗能產業的用電問題。政府也要建立更完善的能源政策,積極尋求替代的再生能源,避免廢核後可能出現的能源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