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交流:既可以說,也可以做

高希均
user

高希均

1992-05-15

瀏覽數 12,050+

交流:既可以說,也可以做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92 / 6月號雜誌 第072期遠見雜誌

有人說:「統一可以說,不可以做」;有人說:「獨立可以做,不可以說之讓我大聲疾呼:「交流可以說,也可以做。」

(一)彈性與惰性

四十年來,兩岸關係由軍事敵對到民間交流,減少了兩岸的緊張與隔閡,是一項重大的進展,符合兩岸中國人的利益。

為海內外矚目的國家統一綱領,已為我國的大陸政策訂定了進程表,但沒有時間表。正因為沒有時間表,一面有它的彈性,一面也有它的惰性。彈性增加決策空間,惰性則喪失決策時效。當前的大陸政策應當多展現彈性,少出現惰性。

自今年初以來,鄧小平對大陸經改的講話,提供了我們展現大陸政策彈性的機會。到今天為止,還沒有看到政府利用這個時機對大陸有所具體回應。

鄧小平說:「不改革開放就是死路一條。」我們應鄭重而嚴肅地回應;我們的政府與民間可以協助大陸經濟改革--包括投資、貸款、合作、援助--如果中共能按照統一綱領,承認中華民國為政治實體,不阻撓我們參與國際事務等。

(二)五項交流建議

大陸不改革,中國沒有希望;兩岸不交流,台灣沒有前途。改革幅度大,交流就會快;交流速度快,改革幅度也就會大。如果改革與交流同步,一個改變中國前景的良性循環就會出現。我們的領導階層、工商領袖、學術界人士都應當掌握時機,誘發這個良性循環。

在當前情況下,政府仍可以考慮:透過民間方式,或准許、或不反對下述一些交流,這些交流依然是對雙方有利的。

(1)有限度開放直接航運,以定點(例如由台中到廈門)、單向(我們輪船可去,他們暫時不能來)、貨運為主。試辦一段時期後,再決定擴大或取消。

事實上,在李總統主持國統會的二次委員會中,去年林洋港院長與上月王惕吾先生都表達過相似的意見。

只要2,880元,雜誌+亞諾納25吋行李箱一次帶回家!

(2)在三月召開的全國經濟會議中,通過了由施建生、費景漢、于宗先,侯家駒、高希均、林聰標、張國安七位提出設立「中華發展基金會」的建議。他們建議由政府與民間共同籌措一百億台幣作基金,推展兩岸文化與學術交流。我們深盼這項建議能及早實現。

(3)大陸本身正在推動「希望工程」--減少學齡兒童輟學的運動。據估計大陸約有三千萬兒童失學;一年三百元台幣就可以減少一個失學兒童。大陸少一個幼齡文盲,將多一分希望。我們各界應積極資助此一跨世紀的中國兒童啟蒙運動。

(4)有限度地即刻推展非國防科技與人才交流。

(5)透過「中華發展基金會」的設立,邀請優秀大陸年輕學者來台,研究台灣經濟與社會的發展。

去年四月成立的海基會,除了應執行行政院大陸事務委員會交辦事項外,還應當立即發揮民間財團法人的積極功能。上面的幾項建議,都可委請海基會與對方商談。

(三)落實李總統理念

在討論及釐定大陸政策時,必定要特別注重政策的時效性。如果台灣沒有經國先生晚年的人道決策,兩岸大概依然封凍。如果大陸沒有鄧小平推動改革,今天我們再也難以找到幫助大陸加速經濟改革的時機。

李總統說得真切:「中國的前途如果無法和台灣經驗結合在一起,一切的努力,將如緣木求魚。」這是主導大陸政策的一個重要理念。

不祇是為了大陸H民生活的改善,更為了我們二千萬人民及子孫的長期發展,應當要抓住機會。在大陸加快改革時,我們也加快交流的速度。唯有這樣,「立足台灣」才能變成「壯大台灣」,「胸懷大陸」才能變成「結合大陸」。

當前的大陸政策是防範性多於開創性,也就是政策惰性遠超過政策彈性。在「對方缺乏善意回應」下,大陸政策可以一切原地踏步,也可以有所突破,那就要靠決策階層的用心,來克服大陸政策的惰性。

希望有一天:台北賓館燈光徹夜不熄,所有重要的黨、政、軍首長及民間領袖聚集一堂,討論在維護二千萬人民福祉下,大陸政策如何突破?總統理念--如何落實?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