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創辦人祖克伯來說,臉書最終會是一個用戶花費大多數時間在上面的虛擬世界,《金融時報》認為,這就是祖克伯以20億美元買下Oculus虛擬實境科技公司,背後的願景。
「每10到15年就會有一個主流的運算平台出現,」祖克伯說,「對我來說,目前最令人興奮得是視覺平台,它和我生活中的精力很不一樣。」他另外說道,不論誰建立或定義了下一代的科技平台,一定會從中得到財務以及策略的收益。
在行動裝置時代,臉書錯過建立平台的時機,讓蘋果和谷歌站有主導地位,祖克伯表示,Oculus可加強臉書「連結所有人」、「認識世界」和「建立知識經濟」的目標。
短期來看,上周在舊金山的遊戲開發者大會,Oculus和新對手索尼PlayStation,用虛擬實境科技,驚艷全場。
幾年前,臉書因Zynga推出病毒式傳播的遊戲平台,也曾享受過這樣的驚呼。如今,雖然每個月仍有3億7500萬名用戶登入臉書遊戲,但Zynya遊戲和iOS以及Android系統漸行漸遠,讓它也開始萌生脫離臉書的意念。
「世界以繞著行動裝置運行,」Zynya執行長表示,「而臉書只是這個生態系統中的一部分,並非一個平台。」和蘋果、谷歌相比,臉書充其量不過是一個應用程式,因此購入Oculus讓臉書重新聚焦成為一個遊戲開發者。Oculus科技長表示,「這確實可以讓臉書先探索遊戲的下一步發展。」
而臉書這項收購可能還有另一個目標。在矽谷高度競爭的人力市場中,建立一個虛擬世界,更可以吸引人才進駐,而非拱手將人讓給谷歌、Pinterest或是推特。
長期而言,祖克伯喜歡稱臉書為「實用」的工具,而非曇花一現的社群平台。在他買下Oculus之前,有些人認為上述說法解釋了青少年客群逐漸流失的原因。
但這項20億的交易,告訴我們其他的事:臉書正在創建以它為中心的虛擬世界。使用者可透過臉書看醫生,在臉書的一端就可進到教室上課,當然,還有在臉書零售店內購物。
對於隱私倡議者而言,可能聽起來像是一場惡夢,但這都是祖克伯舉的長期應用實例。他稱之為「史上最社群的平台」,並認為Oculus有潛力成為未來的科技平台。
虛擬實境可能會是矽谷轉型的下一步,從大眾運輸到時尚圈,如果臉書可以搶到先機,一直被認為過高的20億美元收購價,絕對物超所值。社群分析師黛比‧威廉森(Debbie Williamson)認為,「這是一場很大的賭注。很難想像人們會頻繁的和數位3D環境互動,但在智慧型手機出現前,我也沒想過可以在等咖啡時一邊瀏覽臉書頁面。」
祖克伯設想的這個世界可能還有十年之遠,因此他對於臉書如何從中獲益也有所保留。威廉森表示,許多人在2000年代中,大量投資虛擬世界,例如社群網站起飛時的「第二人生(Second Life)」虛擬世界,IBM和American Apparel都因此獲利,但這個經驗充滿限制。
其他分析師指出虛擬實境的科技挑戰,使用者容易感到暈眩,而長期近距離觀看虛擬實境,容易造成視力問題。
(新聞來源:《金融時報》,林芳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