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研發新的藥物,孕育新的糧食品種往往要耗掉農業研究人士10年,甚至20年的歲月。農業試驗所嘉義分所花費21年時間,成功培育新的紫糯米──台農秈糯24號,成為第一個有身分證的紫米品種。
農試所嘉義分所所長楊宏仁表示,國人食米量下降,基於稻米多樣化的原則,他們從1990年開始,以台秈糯2號、泰國黑糯為親本,開始培育優良紫糯米,其間歷經5位研究人員,終於在2011年培育成功,去年取得品種權。
楊宏仁說,目前市面所售的紫糯米以進口貨、農民自行栽種為主,前者新鮮度不台灣生產,後者的種子品質較不穩定,生長情況控制較困難,相較而言,秈糯24號保留親本的優良特質,不僅能抗稻熱病、褐飛蝨,生長也比較容易,可減少農藥使用。
深紫色的紫糯米含有豐富營養,楊宏仁說,紫糯米除了有花青素、鉀、鎂、磷等成分,和白糯米比較,維生素A、胡蘿蔔素含量高出十倍、50多倍,清除自由基的能力也比較強。就經濟價值來看,每一公頃的年產量比白糯米多1800公斤,年收益也高出18萬元。
「培育的過程中,遇到不少挫折,」研究室主持人吳永培表示,水稻育種通常要花12到15年,紫糯米培育的21年當中,遇到研究經費不足,幸好及時克服,才能有今天的結果。
吳永培說,紫糯米研發從已經退休的研究員陳隆澤做起,如今由廖大經、吳泓書、周思儀等研究人員接手,終於不負使命,大功告成。
吳永培是台農82號黃金米的研發者,也是水稻點子王,他將稻米做成手工皂、精華等生活用品,技轉給農民,讓原本負債的農民,有錢購買土地,擴大栽種面積。
如今,他將紫糯米做成釀造醋、米酒、餅乾、茶等食品,目前正和廠商洽談技轉,已有企業集團表示興趣,未來打算以專業區方式,進行栽種,到時候,民眾可以吃到品質更好的紫糯米了。
(圖片提供:農試所嘉義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