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服貿事件,你是否陷入了沉默螺旋?

【時事話題】

魯皓平
user

魯皓平

2014-03-25

瀏覽數 110,050+

服貿事件,你是否陷入了沉默螺旋?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服貿議題鬧得沸沸揚揚,學生與民眾團體的抗議訴求,也愈趨激烈。從原本的「反黑箱」程序,演變成為「反服貿」,占領立法院後,又在昨晚攻占行政院,原本的和平訴求,演變成為流血衝突。

在這場抗爭中,誰對誰錯,都有其各自的支持者與擁戴者。但媒體的渲染報導、社群傳播的效應,讓我們看到幾乎是一面倒的、支持學生群眾的言論──好像不去立法院就不代表「愛台灣」,支持服貿的人就是在「賣國」,許多默默的支持者被噤聲,形成「沉默螺旋」效應。

沉默螺旋理論是德國的伊莉莎白•諾艾爾-諾依曼(Elisabeth Noelle-Neumann)於1974年提出,其主要概念為,若人們覺得自己的觀點是大眾中的少數派,他們將不敢提出自己的看法,甚至放棄原本的想法,轉而趨向所謂的主流意見;而若其觀點與社會大眾一致,他們便會大聲的說出來,受到媒體的關注。進而讓看起來多數的聲音愈來愈大,少數的聲音愈來愈小。

社會上看似主流的聲音,讓持相反意見的人不敢講話,亦或是覺得不該講話,深怕一表達意見,即會被貼上標籤。以台灣民間俚語來講,就是「西瓜偎大邊」,從服貿事件來看,反對服貿就是「主流意見」,而這股效應正在明顯延燒。

但,因為這種風氣,就沒有相反的意見了嗎?有的,只是他們不敢站出來,不敢違背社會上這股「正義」的潮流。這是民間的「正義正確」現象。只要抓到他們認為正義的事情,就理直氣壯,抗爭到底,大局如何?不簽協議會造成什麼影響?管不了那麼多。

其實,服貿議題關係到台灣的未來,當然也關係到這群抗議學生出社會後的未來。但是到底他們對服務貿易協定的認識有多少?是否政府或民間可以搭起公開辯論的機會?正反兩照意見領袖可否同意公開辯論?

面對公共政策有自己支持的想法與意見固然是優點,但千萬不要跟隨「從眾效應」,卻沒有思考整件事情的「反對」的意義與理由,而讓沉默螺旋的效應蔓延擴大。

服貿事件,你是否陷入了沉默螺旋?_img_1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