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最近這波經濟衰退浪潮中,二月間,電子業的常勝軍新力公司(SONY)宣告,九一年財務結算虧損兩百億日圓(約一億五千四百萬美元)的消息,的確震撼全球。
儘管受到電子業不景氣的打擊,新力領導人盛田昭夫卻在日本著名雜誌發表他的「新管理哲學」。除了呼籲日本企業界揚棄過去一味求勝、橫掃國際市場的心態,更強調日本企業應建立一套人性的管理哲學,包括減少工作時數、增加員工薪資等。在營業嚐到敗績的時候提出這些看法,確實不同凡響。
四十五年來,新力從無到有,成為全球頂尖的電子巨人,一年出產一千種新產品,員工總數達十一萬三千人,每年兩、三百億美元的營業額……,成功絕非偶然。
盛田昭夫不因暫時的虧損縮減人事預算,反而更重視員工福利,如此或許悖於常理,都可窺見新力成功的端倪--重視人力資源。
新力的創辦人,八十三歲的井深勝,在談到新力成功之道時指出:「永遠不要跟在別人後面走。」盛田昭夫則補充說:「我們的基本概念是,不斷應用新科技,給消費大眾新的便利。」
智價社會先鋒
新力顯然清楚如何利用「智慧的投入」,賺取高利潤;這也是日本著名的社會觀察家界屋太一所謂的「智價」。盛田昭夫認為:「必須不斷推出新機種、開發新產品,否則只有坐以待斃。」光是隨身聽的耳機,新力推出幾十種機型;在每年一千種的新產品中,八百種是改良早先的產品,另外的兩百種則是新開發的全新產品。
要持續推陳出新,重要的就是人力。新力的管理哲學為何?如何選取員工?如何保持員工的創造力?
基本上,新力和其他日本公司的制度並無不同:不裁員、員工進了公司就待上一輩子、穿制服、工作時間長……;不過,在選取員工的原則及長期栽培員工的制度上,新力都有其獨到的哲學。
和日本其他大公司一樣,新力也從主要國立大學的工學院找人才;不過,「我極少用頂尖的專才,」井深勝說,「這些人常常比較偏執,堅持做有十足把握的事,而我們看重的卻是能夠不怕失敗,無中生有的人。」
除了能力,新力更重視員工的人格特質:樂觀進取、興趣廣泛、開朗、樂於與人合作。
對新力而言,最理想的工程師是願意在不同產品部門移調、接觸未曾正式學習的新領域的人。「好的工程師是願意不斷嘗新的人;我們認為,在固定領域裡成為老手,會讓一個人膨脹自己的能力,看不到自己的淺陋,且會限制他的創造力。」一位新力資深經理指出。
用人不重過去重實力
基於這樣的管理哲學,新力有一套與眾不同的「自我提昇」調職制度。有進取心的工程師可以在公司的任何部門尋找他的新目標,不需事先告知他的上司,而一旦確定調職心意後,這名工程師就可依照自己的意願轉到新部門工作。
三十四歲的山田原來是軟體工程師,在東京電腦總部工作五年後,認為有必要了解他的產品在市場上的反應,於是主動申請到英國擔任新力電腦銷售工程師,直接和當地經銷商和顧客接觸,實地了解產品的問題。兩年海外經驗,雖然使山田吃了不少苦頭,不過,「我卻能夠超越工程師的視界去發展新產品,」山田滿意地說。
此外,新力的用人方式常出奇招,麥克.麥凱就是個例子。
三十三歲的麥凱目前在新力的美國電視科技部門工作。進入新力之前的十二年,麥凱是個科技流浪漢,他曾設計過流行音樂的錄音間、拍過電腦設計的紀錄片、設計電腦遊戲等,更特別的是,他甚至連一個學士學位都沒有。
新力卻錄用了他。麥凱多年來在不同領域的經驗正適合新力多角經營的理念;而麥凱一些結合數位音響和畫質的看法,也吸引了新力。在東京接受職訓的過程中,麥凱建議新力研究一套用同一電腦處理剪輯、音軌等的數位電視。這個突破性的理念使他大受賞識,新力竟任命他擔任這項發展計畫的負責人。
「我至今還是很驚訝他們這樣破格用人,」麥凱表示:「他們在乎的或許不是你的過去,而是你現在的實力。」
破格拔擢在員工之間必然引起震盪,新力處理的方式是,讓有才幹的人擔任領導人,薪資都儘量以工作年資給付,「許多計畫負責人的薪水有時比部屬還少,不過,卻有足夠的空間發展長才。」一位資深的研究人員表示。
「我們的哲學是適才適用,」五十八歲的音響部門經理海部指出:「讓資深而經驗足的工程師負責改良舊產品,而讓初生之犢們放手創造新產品。」
九一年的全年營業虧損是新力的新紀錄,除了八七年有過五個月的帳面擺盪外,新力的盈收從未出現赤字。儘管觀察家指出,新力的虧損和大量的研究計畫支出有密切關係,然而,盛田昭夫和新力的同仁或許不會改變他們的理念;全心發展新科技,在電子消費產品中締造另一次佳績。
(取材自Time,Fortu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