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台灣的國球,你會想到什麼?我想,會有許多人不假思索的回答──棒球。
在台灣,棒球是十分風行的運動,也是少數能與國際抗衡的項目之一,而棒球之所以如此流行、在台灣發揚光大,也許一切都可歸功於「KANO」──台灣嘉義農林棒球隊征戰日本甲子園的歷史。且看魏德聖監製、馬志翔導演的《KANO》,帶我們重返台灣棒球的榮耀之始。
《KANO》描述日治時代,一隻「從來沒贏過球」的球隊,在新教練近藤兵太郎斯巴達式的嚴格帶領下,逐漸打敗台灣各地高校棒球隊伍,奪得台灣冠軍,並破除「冠軍錦旗不過濁水溪」的刻板說法,為嘉義帶來無上榮光。而後再爭戰日本甲子園,擊敗日本強隊的經典故事。
近藤兵太郎打破種族藩籬,讓漢人、日人與蕃人組成球隊,在當年蔚為佳話。在還沒有電視的時代,街頭巷尾圍繞收音機聽賽況的場面,見證了台灣嘉農的經典傳奇,他們的故事,也讓台灣少棒從此發揚光大。
選角嚴謹 曹佑寧帶動觀眾情緒
這傳奇的故事,被監製魏德聖相中,並決定改編為電影。為了堅持史實、考究每一個細節,從選角開始就令劇組煞費苦心。因為是棒球電影,演員當然要會棒球,魏德聖跑遍全台各地棒球名校,並從中挑選出適合的選手,最終,曾任世青盃國手的曹佑寧被導演選中,由其飾演傳奇球員吳明捷一角。
高挑的外型與明星氣質,讓他貫穿整部戲的靈魂,令觀眾隨著他的情緒波盪,深動人心。其中一場描述因太過激烈投球,而導致手指受傷流血的戲碼,從骨子中散發流露的氣息-淌血、咬牙與苦撐-彷彿也讓觀眾感受其痛楚與堅持。
斥資重金打造1930年代場景
魏德聖擅長拍大場面、大規模的電影,這點也能在《KANO》中表露無遺。魏德聖與馬志翔為了重現1930年代嘉義市街的場景,特別斥資上億元經費,打造出一座充滿濃濃日治風情的嘉義風景,其用心程度令人震撼。而演員的服裝、配件,加上當時的收音機、腳踏車等舊有文物,通通經過詳細的史料考察。
關於球場比賽的戲碼,也因為考量到與球團租借球場必須配合比賽時間,魏德聖索性自己搭建一座球場,連當時的球具、球場黑土都特別製作,5萬名觀眾更是一個個根據史料定裝拍攝,規模十分震撼。
除了棒球的內容之外,導演馬志翔也穿插嘉南平原上的重要建設──嘉南大圳,描繪出八田與一技師建造烏山頭水庫,並廣設水路,將水資源引進嘉南平原,讓乾涸土地逐漸充滿潤澤水源的故事。不僅讓整部片更充滿文化情感,也讓電影更加充滿故事性,十分值得一看。
球員情緒 賺人熱淚
看著小球員們在電影中充滿團隊合作的精神與奮鬥情感,讓觀眾們也彷彿跟著鐵血教練近藤兵太郎的帶領,情緒一波波被震盪,加上看著球員們,從不會贏球到獲得勝利,那畫面勾勒出的無限情感,更令許多在場觀眾悸動流淚。
因為電影背景是日治時期,演員皆須惡補日文,除了片場隨時有日文老師隨時矯正發音外,演員們也隨時苦練日文。也許有人質疑《KANO》因以日語為主無法入圍金馬獎,但魏德聖以「不能拿獎又如何」回應,堅持拍電影不是為了得獎,而是為了拍出好電影,述說想說的故事。
也許就憑這點,我們就該進電影院支持,感受球員們熱血奮鬥的精神,也感受台灣棒球的榮耀與光彩。
(圖片來源/果子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