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左右中國前景的兩個觀念

高希均
user

高希均

1992-04-15

瀏覽數 14,650+

左右中國前景的兩個觀念
 

本文出自 1992 / 5月號雜誌 第071期遠見雜誌

一、不再是「太平洋世紀」

誰會主宰二十一世紀?

幾年前,大多數人預測:這會是一個以日本為主軸的太平洋世紀。隨著日本經濟勢力襲捲天下,一世紀以來被視為懦弱與貧窮的中國,也認為可以分享地緣上的榮耀,甚至一些中國人樂觀地自稱:「我們也會在太平洋世紀中扮演要角!」

中國會嗎?中國人真能嗎?

當東方人正有些躊躇志滿時,忽然間天地變色。代之而起的是一個更有說服力的預測:二十一世紀將是以德國為中心的歐洲世紀。

引證一些歐洲的數字,就會引起東方人的深思。

●自一九四五年以來,歐洲人享有了三百年以來從未有過的四十七年和平。

●一九五0~一九九0年,四十年間,西歐的每人所得從四八六0美元上升到二0八八0美元,增了三倍多。

●同一時期,西歐人的平均壽命由六十七歲上升到七十六歲,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也增加了三倍。

●在一九九0年,東、西歐的國內生產毛額占全世界總額三六.一%,超過了美國的三三.二%、日本的一八.一%;東西歐的輸出量占世界輸出總額四九.七%。

●歐洲合作與開發組織對開發中國家的援助占全球總額的五五.六%。

值得注意的是:邁向「歐洲世紀」的最大動力,是來自歐洲人決心消除歷史上彼此的自負、猜忌與仇恨,決心不再以國家資源來炫耀個別的軍事強勢,決心以經濟區域整合的方式來提昇人民福祉。

歐洲人的大覺醒與新方向,難道不會給中國人一些啟示嗎?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二、改革與交流

兩岸的中國人--尤其領導階層,如果真有心、真有意、也真有情要把中國變成一個民主、自由、均富的中國,那麼就要全力來推動、貫徹兩個觀念:(一)大陸加快改革的步伐,(二)台灣加快交流的速度。

讓我們嚴肅地指出:大陸不改革,中國沒有希望;兩岸不交流,台灣沒有前途。改革步伐大,交流就會快;交流速度快,改革步伐也就會大。如果改革與交流同步,一個改變中國命運的良性循環就會在千呼萬喚中出現。我們多麼希望鄧小平與李登輝會是二位最大的功臣。

因此,推展良性循環的發動機。就是如何設法鼓舞大陸來加速走向改革。鄧小平是當前大陸最勇敢的改革者,我們真希望大陸上人人來支持他提倡的:集中力量把經濟搞上去,思想要更解放,膽子要更大,步子邁得要更快,兩岸的交流速度,一面受大陸改革速度的影響,一面也要影響大陸改革的速度。在主動與被動之間,掌握住分寸與時機。

目前的經貿交流,已在持續擴大中,透過間接投資與貿易,對大陸地區的經濟改革已經發生了催化作用、示範作用及轉變作用。香港對廣東改革的影響,就是最好的旁證。

三、為了中國人的福祉

用最超然的話來說,大陸不是為了要統一而「改革」,台灣也不是為了要避免獨立而「交流」。改革與交流之迫切需要,不是為了政治上的訴求,而是為了兩岸中國人的福祉,及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

台灣目前有一些促進兩岸交流的民間組織,也有一些熱心的民間領袖在推動。三月全國經濟會議中已提出設立「中華發展基金」,我們希望他們抓住時機,來展現其影響力。

二十世紀上半葉的歐洲,曾經陷於二次大戰B獨裁霸道、經濟恐慌的災難之中,由於今天經濟大格局的形成,二十一世紀居然又將是歐洲世紀。

模仿西方人的表達語氣:「上天造了一個中國,現在就要靠中國人來把它變成一個像樣的中國,」

只有當「改革」與「交流」變成擋不住的大潮流之後,中國才可能變成一個像樣的中國。

(高希均所著「經濟學的世界」,所編「台灣經驗四十年」,已由天下文化出版公司出版)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