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拜託!別再叫我們「台勞」了

彭漣漪
user

彭漣漪

2014-02-19

瀏覽數 110,200+

拜託!別再叫我們「台勞」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台灣年輕人因22K的現實,開始到國外打工、工作的風潮,讓台灣重要的財經媒體紛紛關注。而且很多都用「台勞」來冠稱這些年輕人,《遠見》試圖跳開這種論述,從他們的角度來回應,他們還有一種的心聲,想告訴台灣的社會:「拜託!別再叫我們台勞了。」

台灣年輕人大量前往新加坡、澳門、菲律賓工作的新現象,《遠見》雜誌在2013年11月領先做出完整、全面的報導,而要如何解讀這個現象,我在出發到新加坡實際採訪前做過思考:「台勞」主題,是媒體的主流角度,但是不是只有這種角度,我應該到現場跟更多實際去工作的年輕人談過,再來決定。

其中是有不少人,有悲慘的時刻:被學歷多半只有高中的東南亞「小主管」不客氣管訓、被東南亞同事排擠(因為台灣年輕人等於是去「搶」他們的工作)、被公司主管罵「白癡」……;他們做的事情,絕大多數是最低階的服務業基層,服務生、櫃枱台人員、接待人員。跟到澳洲打工殺牛、採果子一樣,可說算是屬「勞力」業。但這不是事情的全部。故事再發展下去,許多就峰迴路轉。

被東南亞小主管管訓後的,秉持台灣年輕人的責任感,在其他同事都不願加班的狀況下,自願留下來配合,小主管甚感欣慰。被主管罵白癡的,以高學歷者的尊嚴,工作時自願接受更多挑戰,下班後狠K英文,做到可以應付一家店的大小事。被東南亞同事排擠的,為了代表台灣人的榮譽,以更謙虛的態度學習,一年後,被升為店長,管30多個人。還有一個,在工作一年後,被一個私人渡假小島挖角做咖啡店的店長。

無論是到新加坡、澳門、或菲律賓,他們絕大多數,在一線的單位工作,看的是國際級企業營運的實務,生活環境多元,他們勇敢走出台灣的小確幸天堂,在年輕時得以培養不同的視野,接受複雜的挑戰。只為了多一點薪水而去的人,是有,但絕大多數是為了磨練自己。

他們心裡都記卦著台灣,六、七成以上是短期打算,兩年、三年後,有機會就想回台灣,屆時再回來,將成一群有國際歷練的職場新血。

如果不出國工作,他們留在台灣能做什麼?會做什麼?我問了一些在台灣工作過才出去的年輕人,有些在餐飲業做過幾年的(當然都是大學生),在廚房切菜、在櫃檯點餐、在餐桌收盤子;有些在一般服務業工作的,只能接到幾個月短期的安排。他們在台灣做的,講穿了同樣是「勞力業」。

他們留在台灣就會更好嗎?台灣大環境的現實,目前無法給予他們更好的工作條件、工作機會。他們的同學好友,聽到他們要出去工作的消息,莫不恭賀稱羡,祝福有加,積極一點的,仔細詢問出去的方法。

報導刊出後,有媒體邀請我去座談這個議題,事前的溝通重點,強調要多談年輕人出國做「台勞」,有多麼卑微淒慘。的確,這樣才夠灑狗血、引人激憤,能罵得慷慨激昂,能增加收視率。

遠見39週年|訂兩年送一年、訂一年送半年 再送超級好書《黃仁勳傳》、《為什麼要睡覺》、《看得見的高效思考》

但我拒絕這麼做。我同意可談悲慘的一面,但同時堅持同步陳述另外一面:鼓勵這些年輕人的勇氣,贊許他們的表現,並期待他們可為台灣未來帶來的改變。主持人想盡辦法引導我「批判」,我則想盡辦法同時陳述另外一面。

媒體多半從社會的角度來看待這件事,我則同時也從年輕人的角度思考這個現象。他們還年輕,在許多的主流媒體沒有話語權、解釋權,不斷的被貼標籤、被打擊,無法還手,我聽到他們的憤怒。

與其說他們是「台勞」,更正確的名詞,應該是「台灣年輕的游牧一族」,台灣現在的確水草不夠豐美,他們出國逐水草暫居去了,等台灣熬過冬天,水草再發,他們就會回來。

他們請我代為轉告:「拜託!別再叫我們台勞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