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七十九年政壇權力變動,高層政治人物各有「名言」引發聯想。當時省主席邱創煥脫口而出,李總統看他的眼神是「關愛的眼神」,讓人印象深刻。如今他不在權力核心,對新聞界慎重說出「考慮」、「不排除」競選總統,更受矚目。
故總統蔣經國去世象徵強人時代終結,也影響邱創煥的政途甚大。
一般認為,以前強人時代,「愈聽話的人,官升得愈快」。邱創煥三十一歲入考試院銓敘部,從科員做起,沒有厚實的人事背景,但他行事謹慎穩健,很受長官喜愛。尤其民國六0年代左右,受經國先生賞識,一路拔擢,從政務委員、內政部長、行政院副院長到省主席。
強人去世,進入政治變局,政治人物必須要調適。「每個人調的快慢不同,他調慢了,」接近邱創煥的人說。
七十九年高層人事未底定時,李總統曾私下對邱創煥承諾,讓他擔任行政院長、總統府秘書長、國民黨中央黨部秘書長其中一項職務;但當時的政治氣氛是搶著卡位,「答應你的趕快放風聲,否則煮熟的鴨子就飛了,」一位資深記者說。
邱創煥就敗在太謹慎保守,等到總統改變決定,其他獲官位承諾的人,一一放出消息,邱創煥獲得位高權輕的總統府資政,喪失揮舞空間。
邱創煥與李登輝、林洋港相差一、二歲,屬同輩的本省籍政治人物。他出道最早、早期官運也最好,但如今李登輝貴為國家元首,司法院長林洋港深具政治魅力,邱創煥「不能不表演,必須有漫步空間,」他的幕僚體恤。
他要建立可以表演的政治舞台、廣結人脈和調適作風。
東山再起
去年初,邱創煥成立「國家發展策進會」,目前會員七千多人,包括中央至地方的民意代表、工商企業、學者、社團。已在高雄、桃園、彰化、花蓮、基隆成立分會,即將在台中、嘉義成立分會,甚至美國也有二個分會。
台北市仁愛路上,小小門面的國策會,是這位前任省主席東山再起的希望,邱資政訂出國策會推動的目標:擁護政府政策,發動會員推動;開拓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每位會員要月行一善;實踐孝道;辦學術研討會。
崇高目標下,近一年來看得見的國策會動作,展現在辦各種聯誼活動;邱創煥或親自下鄉與地方人士乾三杯,或在台北面見絡繹不絕的地方人士,來拜會「老主席」。
一位地方記者描述在邱創煥的家鄉--彰化縣,去年十一月在員林一所高中禮堂成立分會的盛況;縣農會總幹事發動鄉鎮農會策動,地方人士包一輛輛遊覽車前來,禮堂內座無虛席。邱創煥談省主席任內對地方的貢獻,並介紹具會員身分的二屆國代候選人上台,會後每人領一箱番石榴,再從員林到社頭參加番石榴評鑑品嚐會。
今年,國策會希望到年底有一萬五千名會員,「細胞體」遍及全省鄉鎮區。若將國策會畫分階段目標,則是:搭起舞台、凝聚會員力量、提出課程訓練、正式表演並能贏得喝采。「現在仍在第一階段,找伴舞、伴奏、配角…,」國策會人員說。
在調適作風上,邱創煥說自己「一直很拘謹、細心、認真,這一年來比較超脫。」
他談到如果他做行政院長、祕書長,「職務上無論影響、服務對象都及於全國,有助觀念開拓。」「但塞翁失馬,究竟有工作好,沒工作好,要等時間來證明。」
這一年來,他將大部分心力花在國策會上,並努力使自己更具國際觀。「我看很多書、找資料,」邱創煥神情愉悅地說:「做資料卡片寫「中國的前途」」去年底他常提「中華港經濟圈」,因處演講也以世局演變、中國前途等為主。
在政治邊緣求生
而他的幕僚認為,要讓國策會「怎麼凝聚會員,怎麼動」最困難。
比以前超脫的邱創煥仍嫌拘謹。「依舊太在乎中央」,有人評論,去年第二屆國代選舉,國策會會員有八十六人當選(包括不分區、分區、僑選),再加上第一屆增額國代十八位,國策會在國民大會裡的席次超過四分之一。本有意成立國大聯誼會,但黨中央一聲禁令,邱創煥便放棄了。
有人形容國策會是在「政治的邊緣空間求生存」。地方政治人物依靠現實利益,不一定為國策會效力。
二年前邱創煥深刻體會到日諺「政冶是「在一寸前面是黑暗的」」,政情隨時都會千變萬化;幕僚人員說,如今他在國策會最常唸的是「疾風知勁草,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人要禁得起考驗,」邱創煥點頭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