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蓋洛普民意調查,十個美國人中有六個認為國家的「發展方向錯誤」;而TIME和CNN的調查,六二%的美國人反應,這一代的生活水準已不及上一代(見表一)。
「悲觀」、「沒有自信」、基至「恐慌」等字眼,最近頻頻被用來形容過去世界視為天之驕子的美國人。
一九九一年年終,美國總統布希談起他所領導的國家,也忍不住發出感嘆:「我不太明瞭,為什麼大家這麼悲觀?」
經濟不景氣,似乎是顯而易見的答案。
這次的不景氣持續了十八個月毫無起色,是自一九三0年大蕭條以降,歷時最久的一次。而這段期間美國的失業人數,已累積高達一百二十萬人。
等待領救濟金的男女老少,在社會福利部門前大排長龍。一個失業的建築工人,指著他所排的隊伍說:「這看起來是不是有點兒像蘇聯?」
由於將近一百萬人長期失業,超過了美國勞工福利法規定的六個月救濟期限,而且預料還有更多人會面臨同樣的難題,布希只好在去年十一月,宣布延長二十個禮拜的失業保險期。
要向上帝好好禱告
然而,不景氣並不足以完全解釋美國人為何意氣消沈。
美國過去也曾幾番在景氣低谷中潮來浪去,比較起來,這一波經濟衰退還算溫和。
舉例來說,一九三二年美國的GNP(國民生產總額)大幅滑落了一三.四%,一九八二年則下降二.三%,而一九九一年美國的GNP只下降了0.七六%,與過去相比實在是小巫見大巫。
此外,一九九一年全美通貨膨脹率只有三%,是五年來最低的一次;股市在一九九一年終以強勢收盤,出口也依然暢旺;即使是看起來最為嚴重的失業問題,也不會比一九八二年那波不景氣來得嚴重。
「要是十年前,我們會認為這些數字簡直像在天堂。」一位經濟學家表示,可是今天的美國人都不是這麼想。
「從我長大到現在,從來沒有聽過這麼多消沈的聲音。」加州一位退休的企業總裁指出:「商場上的朋友信心低落,每個人都感覺我們已經陷入了真正的經濟危機。」
另一位經濟學家說得更誇張:「這一次,許多過去天不怕地不怕的人,也開始覺得需要向上帝好好禱告。」
美國聯邦儲備局總裁葛林潘更是大惑不解的向國會報告:經濟狀況實際沒有那麼差,可是消費者信心指數卻是空前的低落。
低迷的消費者信心,對於這個世界最大的消費國而言,不只是購買意願不佳而已,它已經反應了全國性的恐慌。
白領階級大受刺激
愈來愈多人發現,美國這次的大蕭條不是經濟上,而是心理上的。
時代雜誌專欄作家庫薩默認為,美國社會之所以如此恐慌,部分原因在於,這一次是中上階層受到最大的衝擊。
過去,白領階級通常得以躲過經濟蕭條的威脅。一九八二年,美國白領階級的失業率只有勞工階級的六分之一;但這一次,三個失業的美國人,就有一個是坐辦公桌的。
一名甫自大學國貿系畢業的青年表示:「我所認識與我同期畢業的三十個人中,目前只有三個找到學以致用的工作。其他的人,有的在餐廳打工,有的當了接線生,許多則是找不到工作,又回學校讀研究所,因為沒有別的事可做。」
美國中層主管的失業率,去年增加了百分之二十;在街頭,可以看到舉牌抗議失業的企業經理、MBA、記者。不同於勞工階層的是,這群人懂得透過大眾傳播媒體表達意見;他們發出的聲音大,也格外製造不安的氣氛。
另一個令美國人恐慌的原因,是許多人意識到:這回,可能是美國人「還債」的時候到了。
「美國人的生活水準,其實自一九七三年就開始走下坡,」經濟學家阿倫西奈指出。
在六0年代,美國經濟大好的時候,每個家庭每年平均增加二.七%的收入。那時候,美國影片中標準的家庭畫面是爸爸上班、媽媽專心料理家務;只要一人工作就足以養家活口。
但是從七三年開始,美國家庭的年平均收入,扣除通貨膨脹因素,幾乎是沒有增加,平均只有0.三%的年成長率。
錢愈賺愈少
由於目前美國婦女的就業率已從六0年代的三0%,提高至六五%以上。雙收入的家庭,暫時掩蓋了美國人愈賺愈少的事實。然而,只要有一人失業,入不敷出的窘狀立即畢露。
到了八0年代,美國的經濟雖然看似一片榮景,經濟學家卻認為,那其實是雷根政府帶頭借錢、花錢所製造出來的假象。
過去十年,美國政府的預算赤字增加了三倍,光是利息,每年就付掉二千八百六十億美元。美國企業的負債由一.四兆美元增加為三.五兆美元。而愈賺愈少的美國家庭,則變成習慣性的借錢消費;消費性貸款在十年內增加了二.三兆美元。
即使是八0年代美國社會創造的一千八百萬個就業機會,也絕大多數是由借錢、花錢所堆砌起來的金融、服務與零售業。
根據調查,只有約三成的民眾認為,美國經濟可望在未來一年復甦;相反的,許多人相信,經過這麼多年打腫臉充胖子,美國人要開始付出代價。深深預期未來日子不好過的心情,使得多數美國人打起了鐵算盤,七九%的人削減了日常開支。
消費意願不振,又回頭延緩經濟復甦的速度。對美國人而言,跨越一九九一與一九九二年的嚴冬,真是特別的漫長。
除了根深蒂固的經濟因素,經濟學人雜誌也分析,造成美利堅合眾國悲觀氣氛瀰漫,還有另一個心理因素:美國人過度惦記五0、六0年代的美好時光。
忘不了世界第一
二次大戰結束後的二十年,美國人的年收入,平均每年增加一六%;一直到六0年代結束,其國民收入一直盤據世界排行榜的第一名。當時,全世界每三輛汽車中,就有一輛是美國製;美國人領先興建了高速公路、地下鐵,又登上了月球。
美國,在這二十年中,等於「世界第一」。
社會學者包曼形容,當時的美國社會,就如一九五五年開張的狄斯耐樂園一般,歡樂、富裕又安全。
彼一時,此一時。今天的美國,國民平均收入已退居世界第九位;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貿易入超國。而戰後接受美援的日本、西德,則成為美國無法打敗的出超國。
如今美國四十歲到六十歲的一代,也就是目前領導美國政治、經濟的一代,在五0、六0年代渡過了他們人生的黃金歲月;美國不再第一,對他們而言,是一件難以接受的事實。
最近民主黨的五位總統提名候選人,不約而同地將美國的衰退與外國經濟勢力興起相提並論,正反應了美國人普遍的心態。
只是,戰後的黃金時光並非常數。當時全世界只有美國本土未受二次大戰戰火的蹂躪,如此高人一等的發展條件,以後幾乎不可能再有。
「經濟學人」指出,美國人的悲觀,實在是一種過度扭曲的自我形象,因為他們頻頻拿過去來貶低現在的自己。
其實美國的生產力與日本、西德等國相比,依然是名列前茅(見表二)。
高潮後的沮喪
根據時代雜誌的調查,在美國最大的競爭對手日本人的眼中,美國也仍然是世界唯一的領導者,且有七成以上日本民眾認為美國的科技成就足以傲人。
然而「走下坡論」(declinism)已在美國蔚為潮流,即使是美國最大的宿敵蘇聯,以及圍繞它的共產政權在過去一年土崩瓦解,都改變不了消極的氣氛。
最近,美國人流行說:冷戰結束,日本贏了!
評論家庫薩默說,四十年來,美國人一直活在一種期待中:只要能結束與蘇聯邪惡帝國的纏鬥,生活就會一片美好。現在他們發現,和平的影響,不是大復甦而是軍人失業。
一九九二年的美國,突然成為一個沒有敵人的國家,而勝利留下的則是高潮後的沮喪。
許多國內的問題失去了向外歸罪的對象。矛頭向內指,美國人被迫做更多的反省,也帶來更深的痛苦。
不過,美國人對未來深切的恐慌,未始不是另一次轉變的契機。
時代雜誌分析,美國社會正在產生一次歷史性的變化:不僅從一個不停借錢、花錢的消費社會,變成強調儲蓄與投資的社會,美國也在轉型為一個較為內省的國家;從上到下,有更多長程的思考。
如此的轉變,雖然會暫時延緩美國的經濟復甦,估計這一、二年的成長率將低於三%,但就長期而言,卻可調整美國的經濟結構,消除虛胖的企業體,提高國際競爭的能力。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距離公元二千年,還有近九年的時間,悲觀的美國人,或許可以期待自己擁有一個樂觀的二十一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