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經貿帶來統一新契機

李 怡
user

李 怡

1992-03-15

瀏覽數 15,400+

經貿帶來統一新契機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92 / 4月號雜誌 第070期遠見雜誌

去年底以來,中共強調一切工作必須以發展經濟為中心,以經濟穩定政局。在這樣的政策方針指導下,中共對台政策已有所調整,從強調統一,到不再急於統一、暫緩政治統一,而將主力放在未來兩岸的經貿合作方面。

與過去中共曾聲言要在九0年代統一中國,以及提議與國民黨談判統一問題等口號不同,今年元旦,中共總書記江澤民發表談話,在講到兩岸關係時,說:「我們已經提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派出代表進行接觸,以便創造條件,就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早日實現兩岸直接三通,雙向交流,逐步實現和平統一進行談判。」

摒除兩岸敵對狀態

江澤民所提的談判內容--「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是可以立即實現的,這與台灣國府提出的「國家統一綱領」近程目標;「兩岸應摒除敵對狀態,並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以和平方式解決一切爭端」完全相符,至於「早日實現兩岸直接三通,雙向交流」,從「早日」二字可以看出來,不是要立即實現,只是爭取「早日」實現,意味著可以稍緩,至於「逐步實現和平統一」,更有「可以再慢一點實現」的含意了。

一月六日,中共官方的「瞭望」週刊(海外版)刊登一篇談兩岸關係的文章,文中提到:「未來十年,兩岸將會以經濟貿易為中心,不斷擴展合作領域,逐步開拓一條有利於祖國和平統一的路徑。」

過去,在一九九0年到來時,中共曾強調九0年代要實現統一;而現在,則是「未來十年」均以「經濟貿易為中心,不斷擴展合作領域」,即到二00二年仍是以兩岸經貿合作為主。儘管也談到統一、即是「逐步開拓一條有利於祖國和平統一的路徑」,既是「逐步」,又只是「開拓」一條「路徑」,自是有不求立即實現統一的含意。

去年十二月十六日,中共正式成立名為「海峽兩岸關係協會」的「民間組織」,算是接受台灣方面提的做法,以民問名義處理兩岸交流互惠所衍生的問題。今年一月六日,中共公布「中國公民往來台灣地區管理辦法」;儘管這個「辦法」是以國務院行政命令的方式,而不是以正式立法的方式作出。但顯然是要把兩岸民間往來予以制度化。

成立「民間組織」處理兩岸關係,可使兩岸人民往來予以制度化,如此顯然把政策從「急謀統一」轉為接受暫時分立的現實,並願意「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維持民間互惠交流的關係。

一月二十日至二十二日,香港召開「中華經濟協作系統國際研討會」。這個研討會由香港東西文化經濟交流中心(附屬於香港浸會學院)、香港亞太二十一學會及台灣民主基金會主辦,香港基金協辦,主辦、協辦的機構中,香港占了四分之三,但實際上人們關心的仍然是兩岸關係。

區域合作獨中有統

據了解,「中華經濟協作系統」這個古怪的名稱,也是大陸學者根據其中央政策提出來的,台灣的民主基金會,是國民黨非主流派組織,有一定的政經背景。他們提出來的是「中華經濟共同體」、「大中華共同市場」、「大中華經濟圈」;這種提法,是把兩岸關係納入歐洲共同市場那樣的模式,或至少是在名義上納入那種模式。而眾所週知,歐洲共同體的參與者都是獨立的國家。因此,「中華經濟共同體」、「大中華經濟圈」等等,都是「統中有獨」的提法。中共顯然沒有上當。

另一方面,中共在經濟發展上,對區域參與的興趣,遠超過對「大中華」的參與,一月二十七日出版的「瞭望」週刊(海外版),在一篇題為「九十年代兩岸經貿關係發展的動因和障礙」的文章中,就提到「東亞經濟圈」、「東北亞經濟圈」、「黃海經濟圈」、「華南經濟圈」等區域合作構想,又提到亞太經濟合作會議及一九九0年底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提出的「東亞經濟集團」構想, 顯然,中共不願意轉向國際化發展,只想把自己約束在與港、台經濟合作的框架內。至少,目前日、韓在大連、青島的投資正逐漸旺盛,「東北亞經濟圈」是中共無法拒絕的引誘。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對台灣來說,由於商品早已進入國際市場,儘管近年向大陸出口激增,但也不過只占出口總值的五.六六%,他們提「大中華經濟圈」也罷,「中華經濟共同體」也罷,都無礙台灣在國際市場上的推展。對中共來說,因為正需同時吸引台、港、日、韓投資。故要避免「中華共同體」這種提法。

就未來兩岸的經貿合作方面,台灣當局傾向於以經貿合作來穩定兩岸關係;民主基金會董事長關中就在上述的研討會上提到,中共當局應在政治上多作讓步,放棄武力犯台,減少港台民間對中共的憂慮,這將有利於相互的經濟發展及合作,導引中共走向自由市場的經濟制度,建立一個經濟自由、政治民主的新中國。

經貿合作當先鋒

不同於台灣以經貿合作為手段、以穩定兩岸關係為日的,中共目前是以穩定兩岸關係為手段,以經貿合作為目的、致力於吸引台灣的投資。

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預測部部長李泊溪在研討會上發言說,中華經濟協作系統的形成,符合經濟國際化、集團化及國際性結構調整趨勢,且又不同於「共同體」、「統一市場」及「自由貿易區」等形式,是一種互補互利、共同促進的新型協作系統。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副所長李水旺則認為,加強海峽兩岸的經濟交流與合作對雙方都有好處,若先提出許多前提、條件,將不利發展合作,亦不容許台灣通過經濟交流,對大陸進行和平演變。

一月二十七日「瞭望」週刊的文章,則批評台灣當局「敵對意識強烈」,並指出:「台灣當局的大陸經貿政策服務於整個大陸政策,其構想是:確保台灣安全;不犧牲台灣經濟利益;通過發展經貿,傳播「台灣經驗」,促使大陸「和平演變」,「同時,台灣當局以兩岸直接經貿為籌碼,要中共承諾不「武力攻台」,承認台灣是獨立政治實體,給台灣國際空間。」

從中共相關的談話及文章,可以看出,中共目前強調,經貿就是經貿。是對雙方有利的事,不要以此作為籌碼來達到政治目的,中共國家經貿部提出兩岸經貿交流的五項原則:一、直接雙向;二、互惠互利;三、形式多樣;四、長期穩定;五、重義守約;五點都沒有跟政治目的發生關係,儘管在口頭上,中共還是不得不把兩岸關係「以經濟貿易為中心」的發展,說成是「逐步開拓一條有利於祖國和平統一的路徑」。

總括來看,中共對台政策可說由急欲謀求統一,轉為「以經濟貿易為中心」。這自然是和中共一切以發展經濟為中心的「一個中心」相配合的。而「以經濟貿易為中心」,也同中國大陸的經濟形勢有關,儘管中共領導人還常常沾沾自喜經濟「搞得不錯」,但真實的情況仍然從官方報導中透露出來。

好心辦壞事?

以二月十七日新華社的電訊報導:「至今絕大多數國營大中型企業,仍難以按市場需求組織生產,市場信號反應遲鈍,後勁不足,甚至還有三分之一的企業處於虧損境地。」又說:「一九九一年全國預算內,工業企業虧損三百一十點五億元,是建國以來最多的一年。」一向報喜不報憂的新華社,尚且如此報導,那麼真實狀況會糟到什麼程度,可想而知。

要挽救國營大中型企業的方向之一。是引進外資,改變結構;而目前在外資中,最能吸引投資的。只有香港與台灣。因此,中共官員一再表示,香港的政治、經濟體制不因九七改變,希望大多數公務員留任。至少現在說遠些話時是誠意的,當然主觀願望與實際做法還有差異,即有「好心辦壞事」的可能性。至於對台灣,則很可能是要在近期謀求「正式結束敵對狀態」,以暫時穩定及承認分立的現實,來爭取台灣的投資。

若中共提出邀請國民黨委派代表、與中共就「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來進行談判,基於台灣「國統綱領」的近程目標「兩岸應摒除敵對狀態」,國民黨當局恐怕也很難拒絕派代表談判,如果向這個方向發展,那麼兩岸的正式談判,很可能會是今年內的事了。

(李怡為「九十年代」總編輯)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