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奉化縣溪口鎮,一脈溪水環繞的山間小鎮。
對於在台灣生長的人來說,它是自小就從課本裡朗朗誦讀到山明水秀、孕育出兩位蔣總統的地方。
對於近來大談對外開放的中共而言,它是歷史沖激下,肩負著「統一大業中的特殊地位」、「對台對外的重要窗口」。
山水風光交錯著歷史任務,溪口從昔日的山鄉僻壤,蛻變成今日的觀光勝地。
同屬浙江奉化人,和蔣家有親戚之誼的國民黨中央委員宋時撰就一語道破:「假如不出蔣總統,地圖上也找不到它。」
過去要在中國地圖上找到溪口並不容易,但要在溪口鎮上找到蔣家卻不難。
進入溪口,將抵鎮上著名的「武嶺」門樓前,市街筆直,一邊是剡溪輕流,一邊是店鋪林立,幾間老宅夾雜在現代商店中。「兩層樓的鋪子,以前溪口很少有這麼高的房子呢!」領路的一位烏先生指著蔣家舊宅說。
自小即喜當領袖
門口「玉泰鹽舖原址 中正題」的字痕表明了蔣家發跡地。清末,蔣介石的祖父蔣玉表晚年棄農從商,就在主要街道上開起一爿玉泰鹽鋪,先是釀酒、賣鹽,後來又兼賣起食米、菜餅,都是民生必需品。鹽鋪傳到了蔣介石父親蔣肅庵手中,經營得益發興隆,三間店面、一個作坊,賬房和伙計穿梭。光緒十三年(西元一八八七年)農曆九月,蔣介石就在這鋪子樓上呱呱墜地。
百年後,正當台灣熱烈慶祝「蔣公誕辰紀念日」,海峽彼端在蔣公故居鹽鋪裡穿梭流連的是另一種顧客--觀光遊客。三、兩婦女對著牆上蔣中正和母親王太夫人的合照,交換著故事:「他九歲就沒了父親,從小是母親養大的……。」
當年的溪口鄉親或許沒想到這個乳名「瑞元」的蔣家後代,日後會是改變溪口,也改變中國面貌的領袖人物;但是老一輩的蔣家親族,多少都能記得蔣瑞元的頑皮好動和喜作領袖。
浙江文史資料委員會遍訪蔣家故舊,編纂而成的「蔣介石家世」書中即透露,蔣介石四歲那年,除夕吃年夜飯時,他突然異想天開,想試試喉嚨有多深,拿起一支竹筷就往喉嚨裡插,把筷子都插沒了,一時眼睛翻白,冷汗直冒,把母親嚇得幾乎昏倒,祖父守候了一夜直到孫兒安好。
年紀稍長,家人送他去學館念書。他經常在放學後,帶著村裡一夥放牛娃娃,去山坡野地舞刀弄棒,仿效軍隊作戰陣勢,自封為「大將」,指揮雙方作戰,常常「戰」得頭破血流。
地處四明山麓的奉化溪口,是蔣介石幼年嬉戲的「戰場」。山水之間琢磨出的強韌性格,無疑也影響了他日後縱橫中國疆場的作風。
「奉化地處山區,奉化人性格比較直、比較勇敢。」祖籍寧波的資深國民黨員陳英烈,對這個鄰近山城的民風印象深刻。
童年在奉化鄉間度過的宋時選也提到,「我們家鄉多山,算是艱苦地區。」
鄉人紛紛往外走
艱苦養成了儉樸習性。「蔣介石很節省的,能省就省,」曾在抗戰時期跟著蔣委員長作侍從秘書的汪日章記憶猶新,「他連茶都不喝,只喝白開水,香菸也不抽,我也跟著不抽。」 蔣家親舊多已凋零,和蔣家有遠親關係的汪日章是少數僅存的故舊。八十六歲的老人坐在奉化家中,翻閱起當年照片,卻是怎麼樣也找不到和蔣介石的合照,想是蔣氏離鄉去台後人事已非。訪客問起一九四九年以後情景,老夫婦倆也總是一句:「以後就「解放」了。」
「解放」後的溪口,人口一度銳減。鎮上九百多戶人家,其中七十多戶攜家帶眷隨國民政府去了台灣;台灣開放探親後,溪口鄉親也是隔了好久才敢回鄉探望。
一方靠山,一方通向浙江沿海的溪口,自古以來即常有鄉人出外奮鬥。宋時選就表示,「土地不夠耕種,很多子弟都往外走。」
溪口子弟蔣介石,十九歲那年也「往外走」,到鄰近的大城市寧波求學。
寧波城裡文昌街的陳家祠堂,一九0五年前後,在此開書館的理學老師顧清廉講究因材施教,他拿出了「曾文正公集」和「孫子兵法」,囑咐蔣介石熟讀。當時孫文的名字已經流傳很廣,顧清廉也對學生縱談孫文反清革命事蹟,台下的蔣介石聽得入神,還不時提出問題及見解。
師生志趣相投,當蔣介石猶豫青年前程時,顧清廉鼓勵他:「當今青年欲成大器,留學日本,適其時也。」
日後蔣介石赴東洋求學、參加同盟會、入革命、從軍旅,一連串的風雲開展和半生戎馬,毋寧繫於陳家祠堂一年多的啟蒙。
在辛亥革命八十年後的雙十前夕,寧波市內陳家祠堂已不復可尋。文昌街裡,曲曲折折的巷弄飄盪著公廁茅坑的異味,問起陳家祠堂,年輕人搖頭說不知道,老年人則一個勁兒說「拆掉了!拆掉了!」拆掉的舊址在那裡?有人指東,有人指西。
不忘提攜同鄉人
中共為統戰而修復的蔣氏遺跡,終究只限於溪口,而未及於寧波。
然而寧波和奉化溪口,同樣都是蔣介石在外馳騁的重要後盾。
善於經商的寧波人曾出錢資助北伐。自清以來,奉化即隸屬於寧波州府,出門在外的寧波人也視奉化人為鄉親。現任台灣寧波同鄉會常務理事的陳英烈提到,像當年上海知名大亨、寧波人稱「阿德哥」的三北輪船公司總經理虞洽卿,即頻頻輸援蔣介石。
刻苦耐勞的奉化溪口人則出力、出謀略。蔣介石在國民政府嶄露頭角後,即延請多位少年時代的受業恩師和同鄉同學作為幕僚。一九三一年補充衛隊時,他鑒於以往曾遭廣東籍衛士行刺,還特別從軍士中挑選十多位奉化籍人士,擔任便衣帶槍內衛。
就連蔣經國到江西任職贛州行政督察專員,也千里迢迢的從溪口武嶺學校,調任多位教師和行政人員,作為他在江西施展抱負的得力助手。
武嶺學校就位在蔣家故居鄰近。蔣介石曾任名譽校長、宋美齡曾對師生演說的校園,而今蒼蔭遍地。校區一角,「武嶺幽勝 蔣中正題」的石巖聳立,巖前兩個初三男生捧讀課本,一個念英文、一個念幾何。外地人問起學校是何人所創,男孩不假思索即答:「蔣中正。」
蔣介石叱吒風雲在外,溪口鄉梓常是撫慰其勞苦之處。
一九三六年西安事變爆發,隔年初,脫險後的蔣介石回溪口養傷,並為兄長蔣介卿料理喪事。雖是治喪,但鄉親也有慶幸他歷劫歸來的喜悅,爭相捧場。蔣家的賬房唐瑞福記憶深刻:除了國民政府許多顯要人物蒞臨,溪口附近村鎮聞訊趕來吃齋飯的人,蜂擁群集……,總在一千桌以上,小菜不夠,還派專車到寧波採購。
相對於此,一九四九年初由於局勢丕變,李宗仁出任代總統,下野返鄉的蔣介石就顯得心事重重了。
奉化文史資料記載:「他每天攜杖帶著孫兒,遍遊溪口名勝古蹟,表面上心情閒散……其實是告別故鄉……。」現任奉化對台辦公室主任朱宗澤就記得,小時候曾在街頭遇見下野時的蔣介石,「人家說蔣總統來了,我擠進人堆裡,一路跟著看,跟了快一小時。」
寄情於故鄉山水,蔣介石依然心懸時局。當時主持「寧波日報」的陳英烈,每天晚上十一點一定接到蔣總統秘書周宏濤的電話,殷殷探詢國內外重要新聞。
隨歷史沈浮
奈何時局逆轉,四月底共軍渡江,蔣介石率部眾離溪口,轉寧海,赴台灣。
而今蔣家宗祠豐鎬房報本堂前,帶著旅行團梭巡的導遊,總喜歡指著高懸的「寓理帥氣」匾額,述說蔣家父子在溪口最後的日子。匾額是蔣介石送給蔣經國四十歲生辰的禮物,清楚的「民國三十八年四月十二日題」字跡,正是蔣家離鄉的月分。
報本堂二樓管理員叫毛爭光,鄰村岩頭人士。岩頭村是蔣介石元配毛福梅,也是蔣經國生母的娘家。抗日期間,日機轟炸溪口,毛福梅就在豐鎬房後門,被倒塌的牆壁壓死。而今後門已封,徒留院中一株高大銀杏,據說是毛夫人手植。
而當年蔣經國自江西兼程趕回,在母親靈前親手所寫的「以血洗血」石碑,則在文革後重新找回,立於劍溪畔蔣經國、方良夫婦曾住過的「小洋房」中,供人參觀。
潺潺溪水、朗朗青山,自蔣介石登上中國政治舞台後,奉化溪口就和蔣家的命運環環相繫。
從昔日的冠蓋群集、車水馬龍,到一九四九年後的寥落淒清。十年前,中共逐步開放,著手修復奉化溪口蔣氏墓宅,鋪柏油、蓋商店。一九八五年,浙江省政府把溪口列為省級重點風景名勝區。
台胞來到今日溪口,不容易感到陌生。山勢水波相映的秀麗風光,頗似多山的台灣景色,「好多台胞看了,都說台灣也有這種地方。」載客的司機說。
位居山腰的蔣母墓道,入口處攤販夾道,賣溪口特產的、供人射汽球的,熱鬧嚐雜不遜於台灣的觀光區;而臨著溪水,蔣介石和宋美齡夫婦曾住過的文昌閣,雕樑樓閣中已少見當年風采,倒是琳瑯的販賣部擺售著台灣偶像歌手「小虎隊」的照片相框。
根據中共統計,溪口每年的觀光人數已達五、六十萬。湧湧人潮中,隨著中國近代史浮沈的溪口,不知喜歡自己何時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