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九月,因為釣魚台主權之爭,一位開著豐田(Toyota)車的西安駕駛人,在家人面前被仇日的示威抗議群眾拖下車毒打一頓。日本廠牌汽車在中國的銷量,因為釣魚台一瀉千里,不過《華爾街日報》報導,最壞的情況「應該已經過去了」。
根據《華爾街日報》,豐田汽車四月份在中國的汽車銷售量降幅,從三月份的12%降到6.5%;日產(Nissan)汽車四月份中國新車銷量上揚2.7%,比起三月份大幅下滑17%,回升態勢明顯。馬自達(Mazda)上周五宣布,四月份在中國的汽車銷量下跌15%,比起三月份的25%總算稍有起色。
整體來說,日本品牌汽車今年三月在中國的市場佔有率為15%,比起前一個月的12.5%稍有起色。去年七月為20%。
日產汽車中國發言人告訴《華爾街日報》,該公司對於目前的銷售結果「感到滿意」,甚至樂觀預測,在推出新一代天籟(Teana)和驪威(Livina)車款後,未來幾個月在中國的成績一定會「越來越好」。
日本汽車企業為了留住中國消費者,可謂費盡心力。《華爾街日報》報導,除了引進號稱更符合中國消費者需求的新車款,日產、豐田和本田(Honda)汽車紛紛進一步提供更好的保固,比方日產推出七天之內有問題汽車無條件換新車的承諾;數家車商甚至有「損失擔保」,保證負責日後車輛在反日騷亂中受到的損害賠償。
不過《華爾街日報》報導,分析師認為,日本汽車在中國市場仍然面臨不少難題,像是來自美國、歐洲、南韓的激烈競爭,以及中國消費者變化莫測的喜好。
美國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GM)稍早前才宣布,四月份在中國的汽車銷售成績比去年同期成長15%。
《華爾街日報》早前也報導,通用汽車四月底在上海車展宣布,2016年前將斥資110億美元在中國興建車廠。除了把市場瞄準汽車需求成長迅速的中國,通用更大的計畫,是日後將把中國當做全球出口基地。
在此同時,被中國吉利汽車收購的瑞典國寶汽車品牌富豪(Volvo,中國稱沃爾沃),更是宣布四月份在中國的銷量比起去年同期大幅躍升30%。富豪在中國成都的「生產基地」下個月即將完工。《華爾街日報》表示,該工廠每年將可以生產12萬5千輛車;公司目標是在中國達到每年20萬輛的銷售量。
敵長我消,節節敗退,日本汽車確實得上緊發條。全球商業諮詢公司AlixPartner中國辦公室的吳晶輝(Jinghui Wu)強調,年輕消費者在中國自小客車市場逐漸佔有舉輕重的地位,他們喜歡的普遍是顏色鮮艷、外觀靈巧的車型,或是運動型的SUV,「但是日本汽車在這方面的動作,和歐美品牌相比,顯得遲緩和落後。」(朱乙真)
(新聞來源:《華爾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