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韓國在各領域都繳出令世界驚豔的成績單。高等教育也快速邁進,2007年名列英國高教評鑑機構Quacquarelli Symonds(簡稱QS)世界百大的韓國大學僅2所,2012年增加到6所。但在這份成績單背後,卻隱藏著一些不容易看到的秘密。
今年2月底,我們來到韓國。韓國高教改革的魄力令人佩服(詳見本期〈南韓企圖世界第一〉),但另一個最大的感嘆是,要當一位韓國年輕人還真不簡單,得在競爭戰場上與同儕廝殺,日子很艱辛。
「要念什麼大學,在韓國是生存問題,你的人生從『名牌大學』決定,」首爾大學中文系學生金俊植戴著一副眼鏡,講起話來條條有理。在台灣,台大和私立大學畢業生薪資或許有差別,頂多幾千元;但在韓國,首爾大學和其他大學畢業生的差距可差得遠。
企業裡,「首爾大幫」「延世幫」、「高麗幫」等名校幫林立,想當然爾拉拔同校學弟妹,形成難以跨越的企業政治型態。
學校裡,教授形成「校友幫」情況更為嚴重。根據一篇2008年發表在〈Policy Futures in Education〉的論文顯示,校友占該大學全部師資的比例,韓國和美國相差十分懸殊:首爾大學高達95.5%、延世大學也有八成、高麗大學為68%;但哈佛大學和史丹佛大學僅12%和1%。
然而,經過一番廝殺,取得「名牌大學」入場券後,是否意味可以稍做休息,大學「由你玩四年」?答案是否定的。
來自奧地利、27歲的克里斯多福.沃夫(Christoph Wolf)去年7月來到韓國浦項市,目前是浦項科技大學物理系研究生。他比較自己在韓國和奧地利的的念書和研究時間,從每天8小時拉長到10至13小時,週休一日。他說:「這裡的氣氛很競爭。」
晚上10點鐘,來到浦項科大校園內的居酒屋,滿屋都是學生喝著啤酒、吃著下酒菜、放聲談笑。來自大陸河北、浦項科大機械工程學院碩士生梁明濤觀察,韓國社會階層明確,連研究室裡都有森嚴的學長姐和學弟妹制度,「這裡白天太壓抑了,你沒看到晚上居酒屋這麼多人(來解放)!」
未來資產董事兼執行副總經理梁峻源畢業於成均館大學中國文學系,他說,韓國社會競爭激烈,其實「不太健康」,多數韓國人相信:「可以在如此激烈的環境下生存並打敗他人,就可以當世界第一。」
這讓我想到韓國女子花式滑冰奧運金牌選手金妍兒說的一句話:「當我是第二名的時候,沒有人會恭喜我。」
我過去和大陸學生聊天時,他們用了一個形容詞形容台灣學生:「淡定」。這次來到韓國,許多韓國人聽聞台灣學生的「淡定」,竟然不約而同羨慕地說:「這樣很好啊!這是很好的文化。」
「淡定」和「競爭力」難道不能共存?韓國人擔心,韓國學生內部太競爭了;我們卻擔心,台灣學生會不會太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