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德最有影響力的刊物-美國新聞週刊
是具有影響力且內容廣博的明鏡-蘇聯真理報
「明鏡」的堅定獨立立場,使它成為西德最寫實、最勇猛的刊物-法國世界報
世界上唯一在政治上扮演積極參與角色的雜誌-法國第一電視台
是西德民主政治的堡壘-倫敦時報
是西德政府、國會、司法之外的第四權-中國時報
這些話不是紀念牌上的溢美之辭,而是國際新聞媒體對世界第一大德文雜誌「明鏡週刊」的評語。
「當德國的鏡子,也當世界的鏡子」-則是四十年前西德明鏡週刊創刊時的自我期許。
創刊滿四十年
一九四七年元月四日,明鏡週刊(Der Spiegel),第一期發行於漢諾威市。發行人奧格斯坦(Rudolf Augstein)原為記者,二次大戰結束後,他進入英國佔領軍創辦的新聞雜誌「這一週」任編輯。沒想到,一九四六年十一月才問世的「這一週」只編了五週,就因受到其他共管國的壓力而停刊。二十四歲的奧格斯坦十分不甘,設法接下了發行權,改名「明鏡」-從此成為四十年來,每週用德文反映世界真實面的明鏡。
第一期的明鏡週刊並沒有發刊詞,只在第一頁右上角以不到百字的告白說明:原屬英方的「這一週」停刊,由德國人自行管理發行的明鏡取而代之,每週繼續為讀者諸君服務。
奧格斯坦和他的三位編輯為第一期二十五頁的明鏡印發了一萬五千份。四十年後的現在,這份西德唯一的新聞性週刊發行量達一百一十餘萬份,員工近八百人。
創始之初,明鏡在奧格斯坦老家漢諾威成立編輯部,以美國式的新聞雜誌為編排模式,用十六開的白報紙。內容略分為德國國內新聞、戰俘近況、國外報導及人物、運動、經濟、文化藝術活動等欄,為戰後力圖重建的德國人迅速而確實地報導消息。五年後,雜誌銷售數量已達十三萬份,一九六一年更增至四十三萬份。到了一九七二年初,每週有一百萬份明鏡閃亮在歐洲和其他世界的角落裏。據發行人兼編輯奧格斯坦的估計,每週實際閱讀人數當在六百萬人左右。
發行量歐洲第一
今日的明鏡,除了在發行量上是公認的歐洲第一之外,每期兩百頁以上的豐富內容,更使它傲視行銷三、四百萬份的美國「時代」與「新聞週刊」。「星期六評論(saturday Review)」就曾公開表示:形式上,明鏡與時代或新聞週刊無異,但在內容、影響力及言論路線上,前者卻遠遠超越了後二者。
明鏡在全球共有二十個辦事處,遍佈世界各地的讀者,所看到的內容與西德國內版完全相同。從當年英國佔領區下的小刊物發展成今日的全球性德語新聞週刊,明鏡的魅力何在?真實、正確、深入、超越黨派的一貫風格正是它屹立四十年且越發光燦的原因。
專業素養是明鏡成員的特色,他們一般都具備政治學、經濟學和社會學上的專業知識。奧格斯坦是新聞記者出身,他對社內同仁的要求是:「寫出最好的真實故事。」然而他也知道:「我不能要求編輯和記者如何寫或不如何寫。」
在這樣的尺度下,明鏡的二百八十位編輯,個個下筆如刀,銳利而中肯;而這些「正確真實酌最好故事」背後,是一個擁有一千五百萬份資訊和一百五十萬張照片的明鏡資料中心。
超黨派的公正立場
「求證」是明鏡編輯手冊中最重要的一則。每一篇稿件刊出之前,必須經過資料中心的核對,以確保真實、正確及法律上的無懈可擊。資料中心有一百二十位人員,足以因應隨時而來的調閱需求。
除了「報導真實」的職業道德之外,明鏡週刊最自豪的是它的「超黨派」立場。遇有任何政黨或政府要員的醜聞或秘密,一律發揮「秉公處理」的照妖鏡功能,甚至甘冒被查禁或對簿公堂的危險。例如: 一九五○年,明鏡報導當時藉藉無名的小城波昂之所以能成為西德首府,是因為向新聯邦代表行賄。此舉使一九五一年國會成立的調查委員會就以「明鏡委員會」名之。
一九六二年十月,明鏡因第四十一期有關北大西洋公約的報導,涉嫌洩露國家機密,奧格斯坦與編輯多人被捕。漢堡總社被警方封鎖搜查了四個星期。結果終因編輯部證明了它所寫的都是政府發表過的資料,才洗刷了罪名。奧格斯坦坐了一百零三天的牢後終被釋放,策動此事件的國防部長史特勞斯卻下了台。這代表新聞自由對政治的不屈與勝利,明鏡也因此獲得了更多的肯定與信任。
明鏡成員雖多為西德社會民主黨(SPD)和自由民主黨(FDP)黨人,但在這兩黨聯合執政時亦採取批判立場,如:
一九八三年第九期明鏡報導:自由民主黨利用變相捐助政黨經費的方法,逃漏了上億馬克的稅。同年,它揭發聯邦部長被財閥福利克(Flick)賄賂的醜聞,使得兩位經濟部長弗得列希(Friedrich)及蘭姆斯多夫(Lamsdorf)先後去職;雖然周刊因此被控,整個案件至今仍未定讞,卻無損於明鏡的權威性。
知識份子的雜誌
因為立場堅定,可信度高,自然就確立了權威性。德國哲儒雅士培(K. Jaspers)說:「明鏡週刊是西德第一個成為一種獨立權勢的雜誌。」它的讀者中,四○%是高中畢業程度;其他包括教員、新聞從業人員、企業幹部及學生、公務員等。
對重大事件和問題,明鏡常擴大做長篇幅的採訪、研究和報導,這類報導兼具新開和學術性質,有時甚至由學術界人士執筆,往往連載四、五期。這種嚴肅的長文是明鏡吸引大量知識界諸者的方法之一。
政府官員必讀
六○年代末期,歐洲學生運動方興未艾,明鏡當然緊密追蹤,詳加報導,得到眾多知識份子的特別注意,銷路因而直線上升,無形中就肯定了「明鏡是知識份子的雜誌」。而財經首長、政府要員更是將明鏡視為「每週必讀」。
一九八三年四月十九日出版的美國新聞週刊有段特稿,題曰「明鏡的力量」,開頭就說:
「每個星期一早上,主管的大門緊閉,秘書擋掉所有電話,波昂的行政機構一切工作暫停。所有要簽的公文,待議的案件,都得等部長、要員們翻完最新一期的明鏡-西德最有影響力的刊物-再說。」
新聞週刊指出:「扒糞」與「不向任何勢力低頭」是明鏡的兩大特色,「扒糞」進不是專門惡意的揭人隱私;而「不向任何勢力低頭」正因它準確堅定。
明鏡編輯的筆調特殊而尖銳,一直為世界其他刊物所稱道,在冷靜的新聞報導之餘,也同時加入幽默、諷刺的評論,它每期的封面故事最能反映這個特色。「明鏡訪談」也足每週不缺的重頭戲。訪談分「一般訪問」和「明鏡式討論」兩種,一般訪問足簡短的問答紀錄;討論則是記者參與話題事件的問答並表示意見。明鏡記者對訪談對象和題材的深入瞭解準備,在全文刊登的座談紀錄裏表露無遺。受訪者是否閃躲、自相矛盾,讀者也能在字裏行間看得清清楚楚。
這樣的特色和效果,形成了所謂「明鏡新聞風」(美國新聞週刊用語),是許多後起刊物刻意摹仿卻學不來的。而「顯露真相」的作風,卻使明鏡前後經歷了八次被禁的災難,也成為不少公、私團體的眼中釘,背上各種惡名。如「英國特務機關報」、「破壞基督教信仰」等。工商業界認為它左傾,工會人士又指責它走「企業家的工具」。
廣告也受重視
雖然如此,「明鏡」發行了四十年,不但銳氣末減,銷路反而持續上升,廣告亦多不勝數。明鏡目前有一半的篇幅是廣告,照明鏡的說法,「廣告也是資訊」。若有工商企業想要以抽掉廣告來抵制它,反而對自己不利,因為平白損失了許多促銷對象。
持續多年在明鏡刊登廣告的泛美航空公司就說過,明鏡是國際性運輸公司不可忽略的傳播媒體。
「拍立得」除了推崇明鏡的編輯理念外,也極滿意它帶來的廣告效果,「因為我們要找的廣告對象就在明鏡的讀者群中-比較高收入的社會階層。」
明鏡的影響力使它的部份成員也未能免俗的轉入了政治界,如編輯高斯當了多年西德駐東德的全權代表;阿勒斯走一九六六到一九七二年間的西德政府發言人。奧格斯坦則似乎不稀罕從政,他在一九七二年底曾當選自由民主黨國會議員,當選後卻立刻讓位給同黨黨員,回到新聞崗位上。
成功絕非偶然
奧格斯坦一直是明鏡的發行人兼編輯,他強調四十年來明鏡越來越亮,而且從未受到罷工、惡性競爭和經濟危機的影響,完全是全體員工努力投入的功勞。我們冷眼旁觀,不難找出它成功的原因:
一、尊重專業,格守原則,使編輯記者皆能有所本,發揮所長,同時又能通力合作,以雜誌成果為前提。
二、立場堅定,不受外力左右,但報導範圍亦不偏狹,讓讀者深入看到各類事物的全面,加上求證徹底,可信度高,所以受到重視。
三、人事穩定,風格一貫。從創刊開始,明鏡就定下了當鏡子的自我期許,四十年如一日。在用人謹慎,任其發揮的情形下,許多編輯、記者一直在崗位上努力磨練,成為一流的專業人才。人事穩定,自然有助於整個組織的成長。
四、社內自主,士氣高昂。週刊股份只有二五%是發行人的,其他分屬社內編輯、記者和社外股東。經理和編輯部門各司其職,加上良好工作條件和待遇等實質的鼓勵,自然樂在工作,士氣高昂。
明鏡週刊貫徹了德國人的求真精神和踏實作風,在現代民主企業式的實踐之下,樹立了刊物成功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