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Big Data專題報導行動廣告平台Vpon,運用海量資料的雲計算能力,幫廣告主在最適當的時間地點,精準地投遞行動廣告。
然而,海量的前提就是足「量」的用戶數據,才有分析計算的土壤,創辦人兼執行長吳詣泓體會,「謹守台灣,技術領先全球也沒有用,殺雞用牛刀嘛!」
因此,公司在2011年決定勇敢跨進大陸,並將研發團隊留在台灣。創辦人兼技術長黃俊傑分析,台灣市場有使用者與設備領先的利基,還有戰略價值,在大陸,一張合約單假設為一百萬台幣跑幾億次,廣告效果不好,可能來不及補救。但在台灣,交易金額相對小,過程可以來回調整,「台灣讓我們學習,什麼樣的模式與廣告經驗可以產品化再到大陸複製。」
日本大型創投公司Cyber Agent台灣投資經理Catherine Chang(華裔美國人)觀察,投資考量最關鍵的因素就是市場規模能否容得下創業團隊,Vpon選擇在台灣站穩,再到中國發展的策略正確。
確實,大陸除了市場大,投資環境也給Vpon更大的發展空間,首輪融資就獲得700萬美金的高額挹注。
吳詣泓認為,在台灣,大家只問賺錢,商業模式難有突破,「亞馬遜書店燒了七年才營利,市場正在爆發增長時,不是想賺錢,而是想辦法盡速擴張,佔到最大一塊,所以你要想辦法從外面拿資金回來,把餅做大。」
吳詣泓觀察,當一個媒體在大陸市場的用戶數突破兩億,將呈現爆發性的高速成長,入口網站與視頻網站都是如此,以優酷網來說,2009年突破兩億用戶,2010年就上市。
大陸互聯網發展15年多,桌上型上網的用戶現在不過4億多,而且成長趨緩。但行動上網的用戶今年已接近4億,手機用戶有14億,很多農民工第一個上網的工具都是手機,未來此消彼長的趨勢會更明顯。現在大陸已有專門採買「行動廣告」的媒體採購,卻從來沒有「數位網路」的媒體採購;去年,全球最大的傳播集團WPP 就收購一間專做移動媒體採購的公司Mjoule,「這是一個嚇人的信號。」
勇闖大陸快兩年,現在長駐上海的吳詣泓回首創業路有什麼觀察?以下是他的心得分享。
台灣人的情況就是太保守了,重點是要搶佔第一名
台灣創業最大的問題是市場太小,沒有人有勇氣踏出去;又沒有資本,很難做大。年輕人滿腔熱血,就是熱血。
我們創業失敗過一次。那時參加英國創業大賽還拿到冠軍,很多創業家幫我們review,邏輯非常完整,照表宣科執行兩年多,卻發現困難重重。2010年,「折扣隨行」的服務大概有近百萬的用戶,簽約品牌包括王品、星巴克,算是移動(平台)最大,在App store排名第一好幾個禮拜,但公司沒有突破性的成長,看不到未來願景,團隊幾乎崩解。
失敗原因?資源分散又無法規模化。現在我們做什麼事情都在想可不可以scalable(規模化)。如果只是個project,我們就不做。一個規模只有一億台幣的市場,我絕對不會進去,至少要十億美金,才叫一個行業。
我看到台灣人的情況就是太保守了。大家會問自己:我什麼時候能賺錢?壓力都來自賺錢。但大陸和美國的規則不是這樣,重點是要搶佔第一名,這叫心智佔領。
很多真有企圖心的人對台灣創業環境很失望,都直接過去了,你看大陸很多大公司的高管都是台灣人啊,像是土豆、觸動傳媒、騰訊等網路廣告行業的高管一堆是台灣人,很多人不是飛大陸城市比飛回台灣多,而是根本不回來。
台灣網路廣告人才在大陸公司工作的很多,但像我們一樣的台灣團隊與公司幾乎沒有,最可怕的是有還想不起來。
大路有一套自己的遊戲規則:叢林戰的市場洗禮,一定不一樣
我們有幸在這個時代還能參與到大陸的成長,這個成長已經不是我們的父輩當年透過中國大陸去運作全球,不再是製造導向賣給老外的那個市場,我們看的是中國本地的市場。
在大陸,資金不會有問題,但打的是十項全能。台灣人的盲點是以為自己產品很好就贏了。錯!別人關係比你好就贏了。Google是典型的例子。
大陸有一套自己遊戲規則。我們剛進去也被騙很多,像是聘用當地有名望的人擔任高階主管,卻發現他進來後仍同時在競爭對手的公司擔任高管。台灣人原來是在沙地上打陣地戰,戰術明確,去大陸則是打叢林戰,有沼澤、有叢林。但經過大市場的洗禮,思維一定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