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IC界奧林匹克之稱的國際固態電路研討會(ISSCC, International Solid-State Circuits Conference)邁向60周年,將在明年2月17日至21日於美國舊金山舉行。
此次共209篇論文獲選,台灣入選19篇,居全球第四,比去年入選9篇,成長超過2倍。十年前,台灣沒有一篇論文在ISSCC發表,如今展現傲人研究成果,在這個各國IC設計實力的競技場上攻城掠地。
固態電路協會台北分會今天舉行記者會,展示19篇論文研究成果,台大、清大、交大、成大、中正大學、台積電、旺宏與聯發科各有斬獲。台大電機工程學系教授汪重光說:「台灣的IC設計已遍地開花。」
生醫應用的創新為此次ISSCC論文特色之一。交通大學、成功大學和慈濟醫院合作開發出世界第一顆「開迴路即時癲癇偵測抑制系統單晶片」,能在一秒內判讀癲癇腦波並抑制癲癇發作,這項研究已申請台灣、美國多項專利。
該研究團隊培育具有基因缺陷、罹患自發性與失神性癲癇的大鼠,將癲癇控制整合晶片植入大鼠的頭骨跟頭皮之間。透過無線傳能和資料解碼模組連接,該晶片在0.8秒內,可偵測到大鼠即將發作的癲癇腦波;0.5秒內,給予大鼠微量電刺激,抑制癲癇,正確率高達92%。
交大電機工程學系助理教授闕河鳴表示,目前癲癇病人使用的迷走神經刺激器一次手術支撐9個月至2年,花費130萬,2年之後,要再換一次電池,癲癇控制整合晶片的刺激器可維持10年,未來可望應用在醫學上。
ISSCC常勝軍台灣大學此次有三篇論文獲選。台大電子所教授李致毅帶領的研發團隊開發出全球第一個電子式掃描毫米波感測器,可取代金屬探測器與X光,進行安全檢查。
目前機場所建立的安檢系統為機械式,安檢人員手持的金屬探測器只能感測金屬存在,卻不能得知物體形狀,降低檢查效率。而檢查行李使用的高解析度X光,因為高輻射,範圍只適用於非人體,有其限制性。
李致毅表示,毫米波影像感測器能利用能量反射強弱,辨識人體、金屬、空氣等不同物質,並描繪出物體形狀,5秒內可掃描完成。毫米波除了在安檢應用上,也可望應用於醫療,進行人體非侵入性檢測。
(圖:交通大學研發出世界第一顆「開迴路即時癲癇偵測抑制系統單晶片」,能在一秒內判讀癲癇腦波並抑制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