絡繹不絕探親客。
如果是寧波人,探親歸來訴說起故鄉新貌,除了沿海欣欣向榮的工業區,就是市郊書聲朗朗的寧波大學了。
位居浙江省第二大都市,寧波人以善於經商聞名。更以「寧波幫」廣布全球稱傲,然而對家鄉總有一絲抱憾:「幾十年了,寧波一直想辦一所大學都沒法子。」
多少年來辦不成大學,背後說不出的原因是缺錢、缺具影響力的人物。
香港船業鉅子包玉剛適時扮演決定性角色。
新生大學臥虎藏龍
一九八四年,離家多年的包玉剛首次回鄉,他想為家鄉做點事的心情,正遇上中共對外開放、吸收外資的時機,雙方一拍即合。包玉剛投下五千萬人民幣(當時相當兩千萬美元),延宕多年的建校夢想,自此急速進展。
「我們只用一年時間,就完成創校。」在高懸鄧小平親書「寧波大學」四字的奠基廳裡,元老書記長張永祥津津樂道。
一九八五年奠基,第二年新生入學。開學典禮當天冠蓋雲集,當時的代總理萬里,教育部第一副部長何東昌等人,皆南來寧波,共襄盛舉。
寧波大學甫成立,即成為中共的重點高校。
中共的動員能力驚人。為了浙東這所新學校,近則同省的浙江大學、復旦大學、杭州大學,遠則全國龍頭北京大學、安徽中國科技大學的文法及理工長才,甚至系主任,都紛紛支援寧波首座綜合性大學。
輕倚甬江的寧波大學,初生中有著臥虎藏龍的氣勢。
辦公室裡,年輕的女老師剛自日本進修四年歸來,做事俐落明快;操場上,活潑熱鬧不遜於台灣的大學校園。一位正在練跑的計算機系女生認為,女孩子也應積極攻讀理科,「我們班上四分之一是女生呢!」她說。
大門口的門房老伯,則懷念起今年剛過世,生前幾乎年年來校的「包先生」。他指指學校右前方,五里路遠的莊市就是包玉剛故居所在。
為家鄉興學,包玉剛的影響力不僅使高層領導者樂於推動教育,也凝聚地方向心力。
同時也是校務委員會副主任的張永祥特別記得,寧波大學開學時,分布在全大陸的三十九位寧波籍高校校長,就有二十六位返鄉道賀,並表明樂意為故鄉盡力。
大學聳立,寧波人也樂見商業氣息濃厚的寧波市,開始出現學術風氣和研究單位。任職商檢局的陳可鈞就說:「對寧波發展,肯定是好的。」
肩負培養人才重任
「浙東首所綜合性高等學府從此誕生。三江學子有幸,四明青史增輝。……」的字跡銷刻在學校牆上。正當大陸往文明、現代、進步攀爬的時候,人才多寡是關鍵因素。寧波大學雖是新興學校,卻擔負著為浙江沿海改革開放培養人才的重任。
「我們考慮社會需求,培育應用性人才為主。」副校長王紀友表明。
外語、電腦課程是重頭戲,務使「大學四年外語不斷線,每一個同學都學會用電腦。」清爽寬敞的電腦室裡,五年前創校時的第一批電腦,據說還是經由香港購進的台灣產品。
建校時甚至一度構想,要讓每個學生都學會開車,後來儘管困難頗多而作罷,卻可看出大陸教育界為求積極開放、搞活經濟的熱切。 寧波大學學生似乎也不負眾望,至今只有兩屆五百多名畢業生,卻已不少進入各公營或民營企業。現在,在寧波設廠的外商,也開始來校尋覓人才。
青青校園中,流貫的不只是香港環球航運集團領導者包玉剛的金錢資助,還有他的行事理念。
立足國際商界的包毛剛深知對外接觸的重要,「包先生知道寧大學生的外語程度很好時,他非常高興,」較長辦公室裡年輕的副主任吳新亞引述說。 而壯觀的體育中心牆上「持恒健身、勤儉建業」題字猶新,和包玉剛合力建校的張永祥認為,後一句尤為這位獲頒英國爵士的富商一生寫照。「他是一個很愛思考的人,」退休後仍以校為家的張永祥提及這位伙伴,「對我們來說,他給的不只是物質貢獻,更重要的是精神貢獻。」
包玉剛最初提供的五千萬人民幣,已經逐批用於創校初期三年的建設,此後學校運作,由中共國務院、浙江省政府、寧波市政府三方分擔費用。「學校的基礎是打好了、但是往後的發展經費還是有點困難,」寧大副校長工紀友表示。
萬里迢迢為求教育好
除了包玉剛陸續再捐資興建體育館、圖書館、補助教職員津貼,在台灣的寧波鄉親也或以個人身分,或以同鄉會名義捐贈獎學金,萬里迢迢皆「為求教育好」。
寧波電視台人員曾經披露、包玉剛也表明一個人長期投資興校終究有限,他的頻頻渡海輸援,無非是想起帶動作用。
奠基在故里,平疇中聳起的高等學府,牽繫著幾處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