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朝益,去年辭去人人稱羨的台灣英代爾(Intel)公司總經理職位。英代爾是世界最大的微處理器生產廠商,在台灣市場占有率更達九成以上。由於微處理機是個人電腦的心臟,坐上這家公司總經理的寶座,可以結交所有台灣重要的資訊業者、政府官員。
陳朝益與朋友合夥經營一家軟體公司,他是這家名為普普科技公司的總經理。做了一年,這位初為老闆的創業者道出個中滋味:「恰似從天上掉落地下」。
丟下金飯碗
外商總經理月薪二、三十萬元是常見的行情;外商公司制度健全、人脈資源豐富,卻不斷有人棄高薪、抽高位,追求另一番冒險事業。
兩年前離開台灣迪吉多電腦公司(DEC)的李振瀛,對「從天上掉落地下」的感受最深。他辭去迪吉多總經理的職務,當上製作中文字型軟體華康科技公司老闆時,迪吉多是全球第二大電腦公司,台灣分公司的員工就有三百餘人,而華康只有六十名員工;二者營業額相較,李振瀛以「N倍於華康」來形容。
李振瀛曾是華光電腦公司總經理,代理迪吉多產品在台銷售。後來迪吉多決定要來台設分公司,華光員工被割成兩半,一批人組成迪吉多台灣分公司,由李振瀛當總經理;另一批人組成華康,李振瀛的太太擔任董事長。三年下來,台灣迪吉多業務蒸蒸日上,華康都沒半點收入,眼看就要沈船。
李振瀛決定放下外商總經理寶座,投入華康。他拾起公事包,重新當起業務員,四處拜訪客戶。
「人家認得迪吉多這塊國際公司大招牌,卻不認得華康這家小公司,」以行銷知名的李振瀛也遇到小公司創始時的困難。
林行憲離開德州儀器公司(TI)已一年半了。他在德州儀器工作十八年,當上總經理;去年二月到旭麗電子擔任總經理,是他生平第一次換工作。
跳槽到本土公司的林行憲遇到的是另一種困難。由外商到本土公司,林行憲感覺像從城市到鄉村,由法治到人治。
缺乏組織架構,品質水準不同,這是常見的調適問題。本土公司借重外商人才作制度化、國際化,這是長期工作,短期間見不到成果,但已必須先面對調適問題。
「你必須存有作媳婦的心態。」林行憲自稱是嫁到旭麗的媳婦,得先察言觀色,多做事少說話。但「能為建立中國人的國際公司奉獻,很吸引我們這個階層的人。」旭麗公司聘林行憲擔任總經理,希望借重他在外商中的經驗,為旭麗建立國際化的制度。
同樣想法存在宏碁電腦公司幕僚長徐湘生腦中。他曾是美國洛克威爾公司遠東區的總經理,「到了我們這個階段,常會想到能為自己的社會、國家做些什麼?」
為大我也為自我
除了「大我」外,外商總經理辭職,更真切的原因是為了「自我」。在外商眼中,台灣只是一個來賣東西的市場,外商總經理形同支領高報酬的買辦。
「台灣外商公司僅是總公司的海外輸出部門,沒有決策權,」陳朝益說出大多外商總經理心中的幽痛,「外商總經理的好處,在二、三年便失去感覺,但他的壓力與無力感都長期存在。」
有些外商總經理希望總公司賣到台灣的產品是合乎當地需要的,而不是把總公司生產出來的產品照單丟到台灣來;但目前獲得採納的情況不多,顯然分公司對總公司的決策影響極小。
另外外商公司以數字評估總經理的表現,也是一種壓力。
「許多外商總經理離職,對外商應該是個訊號。」林行憲認為這個訊號提醒外商公司,必須重新檢討國際化作法,應不只雇用當地人,還須重視當地的決策。
對一位外商總經理而言,待在外商公司薪水高,離職後,自行創業雖風險大,但成功收穫也大。到本土公司當總經理,薪水較差,卻常配有股票,擁有發財夢。更重要的是,不管自行創業或在本土公司當專業總經理,他們的舞台變得寬敞了,由國內市場變成國際市場。
「以前舞台被安排在國內,現在全世界隨我選。」自由伸展空間,以及克服創業挑戰的成就感,李振瀛覺得創業兩年是工作以來最愉快的時光,「你必須先低頭苦幹二、三年才能抬頭。」這位已把市場推至日本的電腦銷售專家說。
人才繼續流動
離開外商自行創業,如李振瀛、陳朝益、以及由惠普科技出來創立普訊創業投資公司的柯文昌,創業只有二、三年,仍在辛苦耕耘階段,但他們甘之如飴。陳朝益更斷言這是趨勢,未來仍會有許多人由外商跳出來。
台灣愈來愈國際化,外商來台設分公司愈來愈多,相對的本土公司到國際市場做生意的需要,也愈來愈強。台灣企業需要國際人才,外商可以供應國際人才,一個供需皆存在的人才市場便成形。
這是趨勢。近二、三年是此趨勢的試煉期,除非台灣國際化停止,否則不管試煉如何辛苦,這種高級人才的流動仍會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