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蘇聯政變失敗,整個帝國瀕臨崩潰的資訊中,我特別注意到一則路透社的消息:塔斯社,這個俄共中央傳聲筒的一群記者,力爭該社獨立的地位。俄羅斯共和國新聞部長波托拉寧支持這項改革計畫,並允諾資助塔斯社,改為由員工自行經營的機構。路透社報導說:「這項計畫旨在將塔斯社由國家機構,改造為獨立的新聞社。」
看到這則消息,我為未來的蘇聯改革慶幸。因為,一國新聞事業的獨立自由程度,足以成為該國政治民主的指標。
招牌一掛信度全失
反觀國內,中央通訊社、中廣海外部及中央電台,則在新聞局主導下,將改為國營。不久以後,我們極可能擁有一個國營的國家通訊社和一個國營的國家電台(由中廣海外部及中央電台合併)。這樣三個違反世界潮流的新聞單位,從原來黨營的服務宣導機構,一躍而為政府的傳聲筒,能不令人唏噓、感歎!
眾所周知,由國家出錢辦事的機構,無論它表面上如何維護獨立,招牌一掛出來,信度就要大打折扣;而媒介的生命線就是它的可信度,可信度一失,這個機構的價值是很可懷疑的。
從營運的觀點來看,三家新聞媒介沒有國家接收,就真的無法生存?這有待專家評估。
就一般通例而言,通訊社的經營宜由政府協調,委請國內各傳播媒介,包括報紙、廣播、電視、雜誌出資共同經營。我個人不相信台灣這麼多媒體,養不活一家通訊社。而中央社本身如果放下文弱書生的身段,改採企業經營方式,籌畫多角經營,如電視、有線電視、資訊供應等項服務,相信也會對通訊社的營運有所幫助。
另外,目前公共電視正在籌畫建立階段,依世界先進慣例,正好可以促成中央電台及中廣海外部,結為一個公共廣播體制,融國內無線電視、無線廣播、國際廣播於一爐。改由財團法人獨立經營,即使預算大部分出自政府,但因為有良好的公眾信託,一樣能贏得人民的信賴。美國的BBC、日本的NHK,正是好榜樣。
我們不明白,政府明明可以讓三家新聞機構,由合法程序公共化,何以一定要國營化,在政府致力民主革新的大業中,背負兩個國營包袱。我們有理由相信,包袱會愈來愈重,甚至最後會讓新聞局、乃至政府抬不起頭來。
不做新聞官
令人納悶的是,這三個單位服務新聞界或海內外多年,內部人才濟濟,我不相信他們沒有「想法」,甚至與塔斯社員工有同樣的想法?我們相信,他們願為新聞事業的新典型,遠勝做一個政府的新聞官。
我們也知道,三個新聞單位改為國營,主要壓力來自立法院,所謂「國庫通黨庫」,每年預算審查,傷透了新聞局官員的腦筋。但是,改國營並不是息事寧人的好方法。希望有立法委員挺身而出,阻止三個單位的國營化,阻止這個違背民主潮流的作法。
(潘家慶為政大廣電系主任,著有「媒介理論與現實」,已由天下文化出版公司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