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驚爆政變,廣東東莞虎門鄉下一家台資皮件廠的台籍廠長,從台灣總公司打來的電話中得知這個消息。幾天後,台灣又打來一通電話:「好像沒事了。」他忐忑不安的心才定下來。
許多在大陸東南沿海的台商經歷過類似的心情起伏後,都回到日常工作崗位:迎接一輛輛裝載原料的貨櫃車、送走一船船填滿成品的貨輪;夜晚和友好的台商在卡拉0K、醇酒中互通商情;隔日再換一張嚴肅面孔,繼續訓練那批才剛上軌道的大陸員工……。
卡車取代腳踏車
從廈門、廣州到深圳,凡有公路必定塞滿巴士與貨櫃車。距離深圳特區邊防站不遠的公路,「腳踏車大隊」已經消失,而被疾行卡車占據。
塵土飛揚中,一幢幢港澳商人和台商的廠房、宿舍轟立在路旁。即使在偏僻如東莞清溪的小鎮,鎮長殷順喜抹去滿臉風沙,告訴他生平第一次碰到的台灣記者:「明年這裡就要變成三十六米寬的道路,到時候就完全不一樣了。」
因台幣升值、人工短缺,第一波走到大陸東南沿海投資的台商,曾因不熟悉大陸的經貿法律、人情世故,撞得一鼻子灰:「天堂(投資)在那裡,可是不知道怎麼去?」而在中共為了吸引外資,一邊倒地大力支持沿海地區基礎建設和優惠措施之下,台商在大陸的活動已從手忙腳亂走向規律化,在一波波湧入的台商,和究竟是否賺錢的吊詭中,呈現了新的面貌。 幾番摸索、重新思考後的台商,或新一代前往大陸投資的台商較重布局,愈來愈清楚大陸投資在旗下事業所扮演的角色。
廣州一家台資鞋廠,同時在印尼設立生產據點,分攤大陸經營風險。另一家收話器製造廠,則把海外投資的重點放在泰國,其次才是中國大陸。
相較於想在大陸尋求最後一線生機的業者,這些企業多了一分篤定。「把大陸當作多出來的,」一位電子業者指出要有這樣的心裡準備。
「有長遠打算,短期作法,」一位歷經八九年「六四」風波的台灣皮件商,坐在廈門工廠裡,充滿信心說:「台商早被美國人、歐洲人磨過了,不用替我們擔心!」 近一年新進大陸的台灣企業開始把大陸視作海外投資的一環,而非基於「出走」的心態。在這樣的布局下,「根留在台灣並不是企業界敷衍的口號,」一位業者指出。
進攻退守的祕訣
「進可攻、退可守」幾乎是台商投資大陸的口訣;他們也堅信「正派經營」,大陸的官方和員工「眼睛是雪亮的」。
這一波台商在進入大陸的過程與營運,也變得更有效率。一家食品業者組成專案小組,花了三年的時間在大陸交朋友,大部分「關節」都打通了,終於在最近宣布大規模的投資大陸。另一家電子業老闆則說:「繳了二千萬元台幣的學費,投資案才見豁然開朗。」
這些業者累積了投資經驗,開始傳授給後來的業者。逐漸地,台商一個拉一個形成聚落;往往,一個未經開發的窮鄉僻壤也有數十家台商聚集。傳遞心理建設、投資指南等經驗,更帶動新一波的登「陸」高潮。
廣東省外商投資企業協會秘書長婁峪淮就估計,到今年年底,廣東省的台商將增加一倍,到達兩千家。福建廈門這一年的台商投資,因王永慶的海滄投資案擱淺而下降了至少一半,但市府官員正用「一幢樓辦公、一次性改革」的改善投資效率,來期待創造第二波的台商熱潮。
由於群聚及解決問題的需要,在政府迫切希望台商組成台商聯誼會,都為只能在台灣活動而坐困愁城時,大陸台商若干自發性的聯誼組織已逐漸形成。
八月下旬,在廣東省東莞縣清溪鎮,台商聯誼組織的一項座談會上,擔任會長的業者感慨地向會員說道:「走到這個地步,我們一定要打組織戰!」當天,他們決議由聯誼會成員共同出資,合設醫療站、聘請專用司機、組織自衛隊,以解決業者共同面臨的員工健康及交通、廠區安全問題。
「團結意識」,是許多台灣業者過去沒有體驗過的經驗。
消費能力不可忽視
雖然加工業仍然占大陸台商極高比例,但從點的經營擴展到面的開發,卻是在大陸經營的最新趨勢。六月間,深圳一家做變頻器的電子廠為了拓展內銷,舉辦一場技術交流會,把全大陸數十家相關業務的國營企業負責人請到深圳。幾天下來,硬是把品牌打入這些原本只有日本品牌印象的領導人腦中。一些目前全部做外銷的業者,也把中程計畫擺在大陸的內銷市場。
一般認為大陸人民的消費能力並不強,拓展內銷恐怕困難重重,許多台商卻表示,「千萬不要低估他們的消費能力。」
一位台商在看了上海的「舶來品居」和外資旅館的餐廳消費後說:「一家四口人賺錢,月入可以到兩千,房租只要六塊錢,其他錢不消費做什麼?」
一位製造音響的業者打算明年生產五萬台內銷:「起碼中檔價格產品,在大陸有廣大市場。」
「取得內銷權,是未來台灣在大陸的角色的關鍵。」在大陸經銷電話產品頗有心得的西陵電子董事長吳思鍾鄭重地說。「改善技術反而可以節省外匯,」統一企業副董事長高清愿則提醒中共,接納台商內銷的有利之處。
從企業經營的角度來看,台商在大陸既有長期經營的打算,培養當地人才成為勢必要走的一條路。
廣東省寶安縣一家電子廠,開始篩選一些正式離開國營企業而願意全力投入台資企業的大學生,給予長期的在職訓練。台商把在台灣累積的管理理念,逐步向這些中層人員擴散。
中共為了吸引台商,也開了許多方便之門,譬如內銷問題,深圳市外商投資促進中心處長黎國梅指出已向北京反應,初步應允台商將可有更多的內銷比例(目前合資企業為三0%)。
深圳特區為了提供台商更多人才,原本設限極嚴的戶籍問題,也醞釀向部分內地的高科技人才放寬,使他們有機會落籍深圳。
法令紊亂、人治色彩濃重,似乎阻止不了經訓練後效率可比台灣工人高的廉價勞工,十二億人口廣大市場對台商的吸引力;對政局的隱憂雖然也在他們的算計之內,互利互惠則是他們堅守的原則。
「六四之後,許多人經過痛苦煎熬,最後還是決定介入,」一位台商這樣說服自己:「幫助它、改造它,使它內部受台商自由經濟影響。」大陸求發展的民心是他的信心來源。
「關鍵在於能不能掌握主動權,」另一位業者說:「扭轉到我們要多少,他們就給多少,」他認為這是政府該思考的方向。
廣陵電子 深入內地網中取利
惠州距離深圳兩個多小時的車程,人到的時候全身已沾滿一層黃沙。懊熱的八月天,一批軍隊正在陡峭的山邊拓建道路,摩托車騎士則在人煙稍聚的鎮上兜攬生意。
生產電話機的廣陵電子兩年多前渡海來到這偏遠小鎮,拉起大陸投資事業的序幕。廣陵電子曾在開工三個月後,因為合作對象仍懷有包工心態而使效率低落,面臨把工廠停掉的命運;現在已將產品打入大陸市場,「我們快接近第一品牌了,」坐鎮台北西陵電子辦公室的董事長吳思鍾指出廣告策略:「用中國的民族感情做訴求。」
西陵以廣陵的名義,透過香港在大陸投資。「不管賣不賣,都得考慮,否則對台商長遠的發展不利。」吳思鍾強調內銷的重要。一般以合資方式的外商企業,可取得三0%的內銷比例,廣陵以九五%比五%的股權比例,維持了合資形式而擁有主控權。
攻占大城市
但廣陵卻在推廣內銷時遭到大陸決策單位的抗拒。吳思鍾拉下為掌握技術優勢,與有關單位對峙的身段,「本著大家和平共處的原則」,與惠州市政府進行技術移轉。除了廣陵從事生產之外,同時委託北京、湖北等地的國營電子廠生產同類產品,由廣陵負責檢驗品質、銷售及售後服務。 廣陵內銷的目標也指向大陸的國營事業,花了一年半的時間,逐步深入大陸內地,與當地原有的通路結合,布建自己的行銷通路。每天,業務人員都緊盯地圖上的各大城市尋找據點,到目前為止,瀋陽、北京、上海、廣州、武漢等城市已被廣陵攻下,預定年底前設立十個分公司。
突破中共以行政命令限制內銷權,廣陵有兩個機種通過中共郵電部規格檢驗,成為第一家「入網」(通過檢驗)的台商,但很可能也是最後一家;「在我們入網後不久就關閉了。」廣陵副總經理林松謀說。他並估計,大陸全年市場需求,「只增加0.五%,就有六、七百萬部。」
吳思鍾運用這種優勢,計畫在今年使總產量達一百二十萬部,明年則增加到二百四十萬部。各部門的主管(課長、工程師)全由大陸人擔任,三百八十餘人的規模也將迅速擴充到一千人。外銷產品則深入美國、歐洲等地,「今年年底可以全部賺回。」自稱繳了兩千萬元學費的吳思鍾估計,內銷將有十倍於外銷的利潤。
對三十五歲以下的大陸中層幹部常灌輸榮譽、追求世界第一觀念的吳思鍾強調,對大陸應不躁進、不倚賴。西陵則漸漸釐清以台灣為R&D及國際行銷的指揮中心,以大陸海外為生產基地的跨國模式。
廈門台商 台灣管理加大陸人才
「你是來公司解決問題?還是你就是問題的一部分?」座落在廈門的一家台資電器公司,總經理室的這個標語清楚地點出他們的管理模式;不論在美國,在台灣,甚至在大陸,管理的精神是一致的。
兩年多前,這個生產電慰斗、咖啡壺和電烤器的公司,只有十多人。總廠設在台灣南部的這家公司派了只有高中畢業的總經理,帶了幾個經理,到廈門打拚。
今天、掛著PHILIPS 、GE廠牌的產品已銷往全世界,「大陸廠的出品品質已符合世界標準,」一位品管經理自豪地說。
今年一到八月,這家公司已擁有一千五百名員工,從當初來料加工,到現在自設壓鑄、塑件成型、整機裝配工廠,已達成二千七百萬美元的營業額;回顧第一年營業額,才五十萬美元。
十四個經理中,七位是台灣來的,另外七位是當地人,他們大都大學及研究所畢業。「在這裡,我可以學到很多新的觀念知識,很有成就感,」原來在廈門中學教物理的吳經理,滿意自己放棄了鐵飯碗,選擇了這個挑戰。
正派經營是致勝關鍵
以身作則、正派經營和培養人才,是這家台商企業成功的要素。不太多言的蔡總經理,被形容是個「和尚」和「傳教士」。他每天工作超過十二小時,除了工廠,就是幾個台灣經理合住的山莊。「我們來這裡工作快三年,最遠到過福州,」一位經理的話反映出他們「全心投入」工作。
工作之外,就是讀書。不僅在家裡讀;工廠裡,管理階層也成立「讀書會」,專研經濟、經營和管理學。書由台灣帶過去,讀完了要做心得報告。
「沒有公司成長,就沒有個人成長,公司沒有利潤,個人就沒有前途,」一位大陸經理深受現代經營理念的影響。走在參觀工廠的路上,他津津樂道,公司還送他們到福州去參加由「台育企管顧問公司」辦的訓練課程。
「正派經營是我們能做好的原因,」坐在山莊宿舍客廳裡,身著T恤的台灣經理們一致表示,規規矩矩,踏踏實實做,大陸的官方和員工都看得很清楚。
利用大陸的科技人才,較便宜的勞力和工廠,加上台灣去的管理和人才培訓,這家台商得到了實質的成長,也成了廈門企業的典範。「我們正在結合美國、台灣和大陸的資源,做研究發展,」總經理說這是另一個新實驗。
這個實驗會不會成功?不但人的因素很重要,對台商在大陸提升另一波的投資,恐怕也是一個試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