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海輕軌會虧到不省人事!」今年2月,台北市長柯文哲在市府交通會報中,直白地點出捷運建設的財務問題,眾所譁然。雖然被點名的新北市政府則拿著數據跳出來反駁,但柯P的疑慮並非全然無理。
多年來,在全民瘋軌道的氛圍下,背著龐大財務負擔的軌道建設就猶如穿了新衣的國王,人人盡其歌頌,卻沒人敢點破財務黑洞現實。
在台灣預備砸下兆元興建軌道的當下,如何避免掉入大錢坑?
步驟1.看清軌道運輸不賺錢的事實
為了避免軌道建設從「夢幻」變「幻滅」,首先得看清軌道運輸的本質。由於軌道本身就是「嬌貴難養」。放眼全世界,單憑運輸本業就能賺錢的,只有香港和東京地鐵。
即便如此,港鐵也非條條獲利。以香港機場快線來說,每公里票價是台灣桃園機捷的2.68倍,經營之初亦虧損連連,一度被香港人批為沒用的「大白象」(比喻花費高昂、效益低落的公共建設)。後來靠著香港站國際金融中心(IFC)及九龍站住宅商務與購物中心等大型開發案,才在2010年轉虧為盈。
另外,堪稱全球最會經營軌道的日本,京都捷運亦長年虧損。
其實在不少國家,軌道運輸的財務困境比比皆是。以上海磁浮機捷來說,2002年風光開幕,但是礙於運量、營收不佳,全程時速目前只維持在300公里左右。
美國例子更值得參考。1982年聯邦基金補助各地興建捷運,當時全美各大城爭先恐後向中央爭取預算,不幸都演變成財務惡夢。
如今,台灣各縣市爭取前瞻計畫的情況猶如35年前的美國,政治人物與民眾必須認清軌道建設的財務本質。
步驟2.沉默成本高 須全面精算
成功大學交管系教授鄭永祥點出,軌道運輸具有「沉默成本」高的特色:興建後無法回收,營運時得持續高付出,營運、維修都是龐大開銷。而興建預算又都被低估。以舊金山、亞特蘭大和華盛頓捷運為例,實際興建費都是原預估值的四倍。
鄭永祥建議,未來評估軌道運輸的財務結構,應用「全生命週期」思惟,包括縱向時間軸:興建、維運,以及橫向項目軸:土建、機電、人事等,做宏觀考量。
步驟3.建立稽核制度 檢視縣市財務規劃
在台灣,政治干擾財務規劃更屢見不鮮。
誠如逢甲大學運管系副教授李克聰所言,台灣對軌道建設幾乎都是供給導向,先求過關,就可向選民宣傳政績。即便蓋完後虧損累累,主政者早已換人了,爛攤子可全丟給繼任者,導致財政紀律蕩然無存。
以台北捷運第一期路網來說,初步計畫時1500多億元,進入實施期變成2800多億元,最後定案3900億元,施工後又追加為4279億元。
這不禁令人擔憂,未來一旦前瞻計畫的軌道經費因低估而要再加碼,各縣市勢必會找出「充分與必要」的理由,最慣用說詞即是「假想」將來附近土地繁榮發展或公有土地可變賣,用美化願景來多要錢。
因此鐵道專家任恒毅主張,中央應有一個嚴密稽核制度,檢視各縣市是否合乎財務規劃。他也建議,政府和民代應對票價保留反應成本的彈性,不應一味討好。
步驟4.抑制私人汽機車使用
依全球軌道運輸的經驗值,光靠票箱收入不足以損益平衡,培養大眾運輸習慣,抑制私人運具成了當務之急。
台灣軌道運輸無法提升的主要癥結是私人運具使用者未能被移轉。交通部長賀陳旦坦言,台灣許多交通政策仍對私人運具使用者有利,一如高速公路20公里免收過路費、機車舊換新給予貨物稅優惠。
交通部統計,2015年國人使用大眾運輸比例僅16.0%,私人運具使用比例高達72.9%,不但是大眾運輸的4.56倍,還逐年攀升。更值得警惕的是,捷運開通將近十年的高雄市,私人運具使用比例仍高達83.6%,足足是大眾運輸7.9%的10.58倍。
再以機車數量來說,台灣每平方公里機車量是379.5輛,是英國、日本、香港的75.9倍、11.82倍及6.56倍。諷刺的是,連大眾運輸使用率全台最高的台北市(37.4%),從1995年捷運開通以來,汽機車數能仍逆勢成長30.44%、29.95%。
因此賀陳旦透露,未來交通部考慮保守訂定汽機車的優惠政策。
步驟5.附屬建設的營運收入是關鍵
不過,軌道運輸要能自給自足,業外收益也是重點。香港和日本地鐵,分別有61.43%和60%營收來自附屬事業。
台灣鐵道暨國土規劃學會常務理事吳易翰舉港鐵為例,營運項目包括廣告、車站內零售舖位及停車位、沿線地產及遊樂據點(如昂坪360)的開發,甚至輸出服務。
港鐵已成功標下北京城市軌道四號線OT案及深圳後續兩條地鐵的BOT案,甚至一路攻進了英國倫敦軌道系統計畫。
「日本軌道附屬事業多元化更不遑多讓!」吳易翰表示,除了運輸,還經營住宅、辦公、旅館、百貨、遊樂園等不動產開發等,甚至經營美術館、棒球場與歌舞劇場等,「著名的甲子園棒球場,就是日本軌道業者開辦的!」
每年虧損百億元的台鐵,近來也積極開發附屬事業。台鐵局長鹿潔身表示,2015年附屬事業占總營收約17%,期許未來能提升至30%。如基隆、七堵、新烏日……等十座站區,將仿效北車模式,開拓財源。
2007年起委託微風百貨將台北車站空間改裝成寬闊、時尚複合型商場,第一年營收衝上8億元,第三年損益兩平,2016年上看26億元,等於經營十年業績成長三倍,成為成功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