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陽關道?獨木橋?-徘徊外交路

戎撫天
user

戎撫天

1991-08-15

瀏覽數 13,950+

陽關道?獨木橋?-徘徊外交路
 

本文出自 1991 / 9月號雜誌 第063期遠見雜誌

民國四0、五0年代,台灣依附美國的「圍堵政策」,與美國陣營的絕大多數國家維持外交關係,並在聯合國擔任常任理事國,這是台灣外交的全盛期。

接下來的十年,國際情勢大轉變,我國退出聯合國、中美斷交、邦交國迅速減少,中華民國陷於孤立,在外簽證受阻,頗有亞細亞孤兒之歎!

政府因應不利的外交情勢,開始提出「整體外交」策略。包含兩個意義:一、有所變、有所不變,堅持中華民國為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但視情勢發展可隨機採取因應措施。二、力量運用的總體性,動員文化、經濟、貿易各種力量,結合官方與民間,協同成為整體;在統一指揮密切合作下,充分運用人力、財力、物力,拓展「實質」外交。

在整體外交策略下,台灣與美國、日本都建立了順暢的雙邊關係。

依據民國七十五年行政院的施政報告,台灣在全球無邦交國家設立貿易、商務、文化辦事處等代表機構有六十多個;二十三個國家在台設置同類機構三十多個;外國銀行在台灣設立分行或辦事處三十多個。「整體外交」似乎滿足了台灣在際社會生存發展的需求。

不過,民間對此並不滿意,強列要求政府有更開闊的作為。

不講反共重實利

民國七十七年,李登輝繼任中華民國總統,他深切瞭解民間的期望,「務實外交」遂取代「整體外交」,成為新總統的外交策略。

比起「整體外交」,李登輝總統的「務實外交」策略可變的範圍更擴大,它伴隨著大陸政策的調整,不再強調「反共」、「法統」的基本國策,而注重實際的「國家利益」。

務實外交的內含包括:

一、以「一國兩席」模式參與國際組織。民國七十七年四月,台灣在缺席二年後,重返亞銀年會,次年由財政部長郭婉容帶團赴北平出席亞銀年會。此外,台灣宣布願以彈性的名稱加入GATT和「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顯示台灣願意在「一個中國」原則下,以獨立席次、對等地位和中共共同參加國際組織。

二、以準「雙重承認」的理念拓展對外關係。不再要求建交國承認中華民國對大陸的主權,也不要求對方與中共斷交。在此原則下,先後有八個國家與中華民國建交。南韓與中共磋商建交,外交部秉持同一理念正與南韓交涉,希望與中共建交不影響中韓既有的外交關係。

三、改變傳統的國際政治觀念,開放與蘇聯及東歐國家的經貿、外交關係,擴大台灣的外交及經貿活動空間。

推動「務實外交」有得亦有失(見表),「得」來自擺脫歷史包袱及意識型態的束縛,積極發揮經貿實力,拓展對國際社會的影響力,並藉政治改革贏得國際的支持,使台灣在國際舞台活躍起來。「失」則來自中共的霸勢作為,繼續憑藉在國際社會的政治力量封殺台灣。國際大環境也因外交利益考量,不願得罪中共,而限制了台灣的發展。

中共孤立台灣

「務實外交」於民國七十七年開始推展後,次年下半年、七十九年上半年達到高潮,中共則於七十八年下半年開始反擊,企圖更嚴密封鎖台灣的活動空間。

「務實外交」實施迄今,仍只能吸引較為貧困落後的第三世界國家。中共的反擊非常強烈、他們運用中程飛彈為餌,誘使沙烏地阿拉伯與我國斷交,並在中南美洲及加勒比海挖我國牆腳,誘使我邦交國與中共建交。

據亞洲週刊報導,中共結交巴拿馬政要,光交際費就花了一百萬美元;南非廢棄種族隔離制度,中共宣稱兩國建交障礙已除;南韓也正與中共積極磋商建交事宜。台灣可能失去南韓、南非這兩個最重要的邦交國,未來台灣的邦交國也很可能將局限於世界邊緣的迷你國家。

「務實外交」另一個重要的環節,在改善與無邦交國的實質關係及提升層次,維護國家尊嚴及利益。

三年來,台灣與歐洲國家的實質關係大為改善,部分國家改在台北發簽證。法國可望出售六艘拉法葉巡防艦給台灣;德國也考慮賣獵雷艦給我們;與加拿大、澳洲、奧地利通航談判成功;與法國通航也可望完成。

不過,實質關係的改善,也與中共處於拔河較勁狀態。李登輝總統訪日,有利於兩國實質關係的改善,但中共略為表態,立即造成日本內部政治問題而胎死腹中;菲律賓國會擬制定菲台關係、台商投資保障法案,中共橫加阻擾,兩國簽訂漁業協定,中共也表示反對。外交部推動實質關係的改善,非常辛苦。

務實外交拓展不開,將使台灣面臨以下危機:

.國家主權遭吞食的危機。中共在國際社會拚命挖我國的牆腳,使我邦交國日益減少。外交部政務次長章孝嚴擔心,邦交國如減少到一定程度,中華民國主權將不再存在,台灣會成為中共的附庸。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缺乏國際保障的危機。實質外交關係缺乏國際法保障,極容易受到中共的干擾而退縮。譬如我與埃及簽定航權協定,中共一紙抗議,華航即遭停飛命運;法國售我軍艦案,也曾因中共阻擾而一度受挫,中越首航緊急叫停,也是一個例子。 .國家利益、經濟利益及國民利益受挫的危機。缺乏外交關係使高階層官員溝通不順暢、雙邊協定的確定性缺乏保障,不利商務談判、市場爭取、投資優惠與保障。外貿協會秘書長劉廷祖表示,由於我們與歐洲國家無邦交、不享優惠關稅,與官方接觸較困難,「和南韓競爭,吃虧不少。」

二十一世紀基金會執行長高英茂表示,缺乏外交關係對國際戰略利益的交換及軍售、國防科技的轉移都非常不利,影響國家安全。

.內政安定團結的危機。外交危機將使一些人轉而支持台獨,或要求更積極的內政改革,強化內政紛爭。

務實外交不僅困難重重,而且未來也不樂觀,如何才能突破困境?

不到外面爭?

台灣曾經對中共「善意的回應」寄以厚望,但觀察終止動員戡亂狀態後,中共的態度並無改善,不容許台灣擁有「國家主權」的立場絲毫沒有動搖。

中共國務院對台辦主任王兆國在今年三月對台灣展望基金會李慶華等人表示,「兩岸可以坐下來談談台灣發展國際政治的問題。譬如加人GATT問題,兩岸應該自己解決,不要到外面去爭」。對於中共這樣的態度,有人認為或可磋商出一個雙方可接受的空間,香港或許是個例子。

中共宣稱,一九九七年對香港開始實施「一國兩制」。依據香港基本法,未來香港可以「中國香港」名稱,在非政治領域內單獨與各國、地區、組織發展關係、簽訂並履行協議。香港可與各國互設領事館及官方、半官方或民間機構,「香港能,台灣自然也能」。

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副教授朱新民去年十一月在「中國論壇」發表「務實外交VS.外交封鎖」,文中主張政府應明確界定外交「底線」,要求中共容許我們在他的邦交國中設立帶中華民國國號的非政治性機構,並同意以正式國號參加非政治性國際組織。台灣放棄「中國代表權」,並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換取中共給與「實質生存權」。

也有另一些人主張不必在乎中共的霸勢態度,應憑藉自己的實力,積極重返國際社會,拓展外交空間。立法委員黃主文領銜提案,建議行政院於適當時機返回聯合國是典型代表。但行政院不準備與中共升高對立。外交部長錢復表示,此時中共不可能允許台灣進入聯合國,必須等到相當數目國家支持我國才有可能,提案因而改為建議案。

在當前兩岸情勢下,「務實外交」的瓶頸已非常明顯,萬一南韓、南非與中共建交,台灣將如何自處?與中共磋商出一個空間?或走自己的路?

外交部次長章孝嚴期待南韓能建立「雙重承認」模式,他曾表示,外交部將動員可運用的資源,全力爭取南韓與中共建交後,繼續與我維持外交關係。

立於不敗之地

不同於章孝嚴的樂觀,資深外交官薛毓麒認為,除非中共改變政策,否則外交部的努力最多僅能阻緩中共與南韓建交的速度,而不會改變建交的事實。

外交部常務次長程建人也坦率指出,沙烏地阿拉伯與中共建交前,我國曾通知沙國,與中共建交我國將不表示意見,但希望不影響中沙外交關係。最後沙國還是屈從中共與我斷交。他看不出南韓有建立雙重承認模式的機會。

外貿協會秘書長劉廷祖對台灣外交處境不利,造成外貿推廣困難感受深刻,但他不贊成與中共妥協出外交空間。他主張應「儘量拓展實質外交,凝聚實力,使國家立於不敗之地。」

回顧台灣四十年外交史,就是一部在中共威嚇封鎖下的奮鬥史。台灣己經憑藉實力,走出了自己的路。未來這條路如何走下去?

台灣發展外交最大困難,在國際社會普遍承認「一個中國」,中共代表中國。

日本交流協會台北事務所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部長表示,中共及台灣都宣稱代表中國,日本只承認中共,「在這個框框下,日本及台灣的關係已發展到極致。」他語氣堅定地說:「除非改變這個框框,否則不會有任何突破。」在現階段,台灣不可能獨立,那麼,要如何打破日本人所說的「框框」?

以「政治實體」觀念架構國家主權範圍,並爭取國際認同。似乎是一個可行的方法,近來在政策上也隱然浮現。

國家統一綱領將統一步驟規畫為近程、中程及遠程三階段,近程階段即主張兩岸相互承認對方為「政治實體」。台灣應可率先承認中共為「政治實體」,在國際事務上,放棄與中共對立的態度,只要有利於中華民族,即應支持聲援。並可透過國際組織,共同參與協助中共經濟、社會發展計畫。

美國在台協會主席白樂崎、美國前駐中共大使李潔明近日都曾在演講中,鼓勵台灣建立新的「認同」。白樂崎並認為,國際社會應給予台灣「一個合理的法律地位」。他們的談話未必代表美國外交政策的調 ,但可代表一種發展趨勢。

陳新民教授指出,「國家主權」觀念已逐漸轉變,國家主權不再是不可分割、不可讓渡。

東西德、南北韓已建立國家主權暫時分割的模式。蘇聯與各加盟共和國及華沙公約國家都建立主權可部分讓渡的制度。

這種模式能不能成為擴展台灣外交空間的理論依據?就看決策者的共識與對岸中共的智慧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