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校長,不僅要有領導統御、跨部門之溝通協調能力,還需具備宏觀的視野。這些特質及專長,與我的求學歷程息息相關。
企業管理有五管「產銷人發財」,分別是生產、行銷、人事、研發及財務。我很幸運,求學時經歷過不同學門的專業訓練;大學讀的是企管系,碩士念工管所,博士則是美國的財務管理學位。
譬如工業工程管理,學的是如何管控工廠、生產線等組織或系統,像是機械設備、流通、物料及生產等環節。後來財務管理研究開始興起,我的數理能力也不錯,便決定赴美攻讀財管博士。
綜觀來看,企管中的「五管」彼此是連動、相互影響的。比如企業要拚研發,也要周轉財務、管理人才、行銷產品等。如果只會其中一項專業,視野可能會因此受限,這也是為何企業常有工作輪調的機制。
打個比方,人資部門想多聘些員工、提高工作效率,但每多一名員工,背後都隱藏著可觀的人事成本。假如有跨領域的管理學背景,就能從更高的視野衡酌局勢。像我這種學士、碩士、博士都轉換跑道的人,便有良好的跨領域知識,做決策時也會更縝密些。
職場倫理勝於專業能力
有跨領域的專業能力還不夠,還得學習職場倫理。對學生而言,打工或實習便是最好的機會。
我念逢甲企管時,為了攢生活費,曾在海鮮餐廳打工兩年。雖然辛苦,卻是人生中的重要回憶。
傍晚5、6點,是海鮮餐廳最忙的時刻,客人絡繹不絕上門。有些工讀生想偷懶,會躲到店外抽菸、聊天,等用餐尖峰時刻過後,再若無其事的回來。然而,我算是相當認真的工讀生,不會做這樣的事。也因老闆賞識我,後來將我拔擢為組長。
某次用餐時間,一名客人招手叫我過去,他用力握住我的手說:「你的服務真的很好,謝謝你。」後來才發現,這名客人竟偷塞500元給我,令我又驚又喜。
其實在職場的一言一行,老闆和客戶都清楚看在眼裡。當老師後,我常提醒學生,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態度、恪守公司規定。就如同當年我在海鮮餐廳打工的經驗,認真或是打混摸魚,老闆和客人都心知肚明。
學待人處事 重視溝通協調能力
也有一位教授的風骨深刻影響我。記得大二有一堂「管理數學」,上課鐘響前教授已站在講台,鈴響便開始上課。他教書不僅井井有條,還常分享待人處事的道理,也是吸引我攻讀成大工管所的原因之一。
其實不只學生,很多老師上課經常姍姍來遲,可這位遠從成大來逢甲兼課的教授,卻以身作則,讓我感受到一名好老師竟能如此敬業、認真。
其實,無論職場倫理或待人處事,生活中處處是教材。大學四年,你可能擔任老師的助理,或者參加社團、系學會,也有機會打工、實習。這些經驗,都能培養進退應對、團隊合作或溝通協調能力,並學會與人相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