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國在外交上有不少成就:將以「中華民國」正式國號在無邦交的捷克和薩伊設立辦事處;完成了與加拿大、澳洲及奧地利的通航談判,與法國通航事不久也可實現;將向法國採購六艘拉法葉巡防艦,聞德國也將賣四艘獵雷艦給我們;與菲律賓簽訂漁業協訂;美國政府已表示將積極支持我國加入GATT。
稍一推敲,這些無不與我們「有錢」有關;設辦事處,是因為雙方有生意可做;通航,是因為有商務來往,而我們也有能力出國觀光;買軍品要大把銀子;「漁業合作」是經援的兌換品;加入GATT,那更要硬碰硬的經濟實力。
過去舉國上下胼手胝足換來的「經濟奇蹟」,今天在國家外交處境艱難的時候,發揮了力量。佛家說「功不唐捐」,這是我們的安慰。
敬陪四小龍末座
但是,台灣的經濟能力已亮了紅燈。瑞士的「國際管理發展學院」不久前發表「九一年全球競爭力報告」,以八大綜合指標及三三0個事項細目統計,衡量全球三十四個主要國家競爭力,台灣已被香港、韓國超過,由去年的亞洲四小龍第二位,淪為敬陪末座。針對全球企業主管所做的企業信心調查,台灣也在十個新興工業國家中排名第四,甚至落在馬來西亞之後。
台灣經濟競爭力滑落如此之快,實在令人心驚,不過並不出人意外。
解嚴以來,強人領導結束之後,台灣政治社會就跟著解體了。國民黨過去為了方便自己的統治,長期以來不尊重法治,並不擇手段的壓抑異議人士,現在得到報復,在野黨事事反對掣肘,並以蔑視法律為能事,幾乎把政府的功能癱瘓了。
而執政黨本身又困於內鬥,更無能力也無「閒情」去做事。
這三年來,可說百事未舉,企業家的處境愈來愈困難,在歎息「無力感」之餘,或躊躇觀望,或出走外國,台灣的經濟力量如何能不削弱?
而展望未來,情形並無好轉的希望。在野人士「造反有理」的傾向,愈來愈病人膏肓。陳婉真等人組織「台灣共和國人民法庭」,發「傳票」並要「公審」陳長文。人民而組法庭,恐怕將來「台灣共和國」真成立了也不行吧?
政局不穩何來建設
台灣農權會秘書長林國華遇刺受傷,雲林在野人士包圍縣警局,要求「限期破案」。破案要找出證據、抓到兇手,如何能限期?如果限期,警局可隨便抓個人來屈打成招,可是在野人士不經常強調人權嗎?
這種劣質的抗爭,已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而年底又有選舉,必定變本加厲,又不知要消耗多少「社會成本」?這些抗爭,還不斷的撩撥省籍問題,更使社會危機深化。
在執政黨這方面,「主流」和「非主流」間的裂痕依然存在,李郝體制能維持多久,外人頗有疑慮。一旦「失衡」,政局恐將受到大衝擊。政局不穩,何來建設?
根據這些觀察,使人對台灣的經濟前途不敢樂觀。如果台灣失去了經濟力量,內則生活水準降低,人心不安,影響社會穩定;外則國際活動失去憑藉,國際人格難以維護,國家要感到窒息。
對這種情況,很多人都有警覺,連彭明敏目前在夏威夷都說,台灣前途充滿荊棘與障礙,要避免走上自滅之路,陷入「黎巴嫩危機」。但朝野兩黨似乎不聞不見,仍在那兒胡鬧亂鬧,民進黨尤無悔改的跡象,政治人物的責任心都到那兒去啦?
(張作錦著「牛肉在那裡?」一書已由天下文化出版公司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