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焚化廠蓋好11年 自己的垃圾不能自己燒?

垃圾重災區:台東〉風災重建難 掩埋場又爆滿

彭杏珠
user

彭杏珠

2016-12-28

瀏覽數 339,600+

焚化廠蓋好11年 自己的垃圾不能自己燒?
 

本文出自 2017 / 1月號雜誌 愈慢,愈值錢

過去八年來,垃圾陰影一直縈繞台東縣,揮之不去。

2016年7月8日,台東遭受有史以來最強的尼伯特颱風肆虐。颱風雖已遠離,卻留下2.5萬噸的垃圾及樹枝。雪上加霜的是,從11月1日起,應進入焚化爐的家戶垃圾也出不了台東縣境,每天以112噸的速度堆積。

累計至12月24日,台東垃圾已衝破6000噸大關,等待被焚化。

風災過後,1/3農損垃圾還沒清

2016年12月初《遠見》採訪團隊前往台東縣13座掩埋場中最大的建農掩埋場,尚未抵達掩埋場前,蜿蜒山路兩旁盡是堆積如山的災後垃圾,初估有1萬2000噸。包括當地主要產業——荖葉(包檳榔的葉子)種植設施的塑膠管、黑網、水泥柱,以及受損的屋瓦、泡水家具……,綿延數公尺長。

掩埋場內則是每天不斷運進來台東市70幾噸的家戶垃圾,「還有1/3的農業受損垃圾,沒有清出來,」台東市公所清潔隊隊長劉志豪頭痛地說。

這座占地4.1公頃的掩埋場快爆滿了,已經掩埋出一座六公尺高的垃圾山,隊員為了要擠出更多空間,不斷地夯實垃圾堆,連擠出1公分的機會都不放過。

不過九年前,「當時的掩埋場像個大天坑,」2007年到掩埋場服務的清潔隊員說,想不到短短九年就瀕臨飽和,目前僅剩2萬多噸的空間,估計僅能再裝台東市區一年的垃圾量。

除龐大家戶垃圾無處去,距離縣府12公里的閒置土地上,還有災後留下的三大堆回收漂流木,重達1萬3000噸的樹枝細籐堆放綿延數百尺。

「整個台東縣連一台碎木機都沒有,」台東市市長張國洲忍不住抱怨。漂流木由縣政府處理,仍然遙遙無期,他則必須負責1萬2000噸災後垃圾,至今僅分類一部分,初估還需台幣2000萬至3000萬元經費才能處理完,「根本不知道錢從哪裡來?」

其實台東縣明明有座垃圾焚化廠,為何深受垃圾處理之苦?沒有人比2009年底上任的縣長黃健庭更有切身之痛了。

當年他接手負債70億元的縣府,還從天上掉下垃圾焚化廠仲裁失敗的禮物。縣府被判須以19.6億元買下產權,但就算擰乾最後一滴財庫,也擠不出這筆錢。幾經協調,中央同意逐年提撥1.23億元給台東縣,才成功拆解這顆大炸彈。

錢解決了,但地方環保人士反對焚化廠啟用的聲音不斷。2011年,縣府評估當時全國焚化爐餘裕量充沛,且委外處理費遠低於自家焚燒成本,做出「等條件成熟再啟用」的決議。每年還編列1100萬維護費,確保焚化爐處於備用狀態。

高雄反映處理成本 台東早就吃不消

四年來,台東部分垃圾就以相對低的費用處理,一車車運往高雄市焚化廠。未料,從2015年元月起,一切產生了變化。

全國的一般事業廢棄物開始板塊移動,各縣市焚化爐調度處理不及。高雄為反映成本,將每噸垃圾處理費從2011年的730元調漲到2307元,「足足漲三倍,對財政造成很大負擔,」台東縣環保局長謝清泉說,不僅處理費漲價,連每公噸的轉運費也從588.5元增至720元。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雙雙漲價後,平均每噸垃圾處理成本堆高到3025元,是2011年的2.16倍,處理費用遽增,但攸關民生議題,台東縣只能忍痛支付。光2015年1至9月處理本島跟蘭嶼、綠島垃圾的經費就達7300萬,每噸約3500元,創下歷史天價。未料,10月高雄市議會就決議不再代燒垃圾,台東千拜託萬拜託,還透過立委、議員協助,從2016年6月才開始收台東的垃圾。

但好景不常,從11月1日起,高雄因無法去化焚化爐燃燒垃圾後的底渣,決議「以量易量」,雖不收處理費,但要求台東每運一噸垃圾到高雄,就要回運1.67噸的底渣或1.8噸的再生粒料。

當謝清泉接獲公文時,簡直晴天霹靂,立刻報告縣長。當台東縣議會知道高雄的條件後,認為內容太嚴苛,是不平等條約。

謝清泉深知不接受條件,垃圾就出不了縣境,隨即擬定短中長期計畫,建置至少20、30年的垃圾處理機制。

第一要務是解決垃圾出不去的燃眉之急。縣府評估可否轉運其他縣市?但其他縣市更遠,每噸處理費加運費,將從3000多元暴增至4000至5000多元,超出財政負擔。因此目前傾向答應高雄的條件,運回再生粒料用於公共工程。 經盤點縣內符合使用再生粒料的工程項目,預計可去化半年回收量。正與議會、民眾溝通中。

「希望最慢在12月底,能將垃圾運出台東,」黃健庭心急地說。否則夏天一來,天氣一熱,垃圾臭味一蒸發,還可能引發環境衛生跟疫情等問題。 但,再生粒料去化半年後呢?

台東縣擬活化13座掩埋場,挖出垃圾重新分類,騰出更多空間以掩埋垃圾或再生粒料。建農掩埋場最快於2016年底活化,其他如卑南、關山掩埋場也會加入行列,預估還可以挪出一年的掩埋空間。

另外,也從垃圾減量下手,徹底執行破袋稽查。2016年4月起,公務機關率先用透明垃圾袋,如發現資源回收物就退回,2017年將推廣至全縣。

不過,垃圾減量、花錢增加掩埋空間僅能治標不能治本。當其他縣市議員跟民眾反對代燒聲浪愈來愈大時,台東縣民是否也該思考「自己的垃圾自己燒」呢?

現在垃圾轉運處理費已高過自行焚燒成本時,黃健庭認為條件已臻成熟,該是檢討啟用焚化廠的時刻了。兩年前,接下環保局長的謝清泉,當時就研判焚化廠一定要啟用。如果現在還不儘快維修更新,「台東的垃圾遲早求助無門,兩年後會進入大寒冬。」

黃健庭:重啟焚化廠是不得不走的路

想重啟閒置11年的焚化廠,談何容易?回想2000年台東焚化廠環評通過時,當地自救會就激烈反彈,2002年9月,環團還發起大規模遊行,抗爭畫面仍歷歷在目。2016年尼伯特17級陣風狂捲焚化廠屋頂、吹垮鐵捲門,連窗戶都破了一大片,還要編列預算維修,導致部分民眾對「中古」焚化廠有疑慮。

黃健庭理解民眾疑慮,但他呼籲,「不能只反對,必須有解決方案。重啟焚化廠是不得不走的路。」他承諾會更新技術及設備,確保達到環保標準才啟動。

儘管縣內仍有反對聲浪,但隨著2016年11月開始,垃圾出不去後,似乎民意也轉向了。根據縣府12月最新民調,贊成焚化廠重新整修升級、自己處理垃圾的縣民比例達74.4%。連議會也發出重啟的聲音。

而向來反對啟用的台東市市長張國洲,態度也漸趨緩和。台東市人口為台東縣一半,垃圾量是全縣65%。就任兩年來,他最頭疼的就是垃圾問題,「已經有招用到沒有招了,」張國洲說,「我還是反對。」但他也鬆口,「如果可以做到零汙染,也只好將啟動焚化爐當成選項之一了。」

台東縣已規劃2017年元月召開公聽會,包括完成可行性評估,經議會同意到招商修繕,完成升級更新等程序,最理想也要花28個月才能啟用焚化爐。這期間,仍要捱過垃圾無去處的過渡期。

黃健庭認為,只要能順利推動短中長期計畫,「保證讓台東至少20年內不再發生垃圾危機。」 能不能做到?就留待時間給答案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