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南方,市郊的公路交叉口,道旁有一處青綠小樹叢。司機指著說:「我們家冬天用它來生火取暖。」細細瘦瘦比人稍高的樹木並不顯眼,都有個頗具意義的稱呼--「能源森林」。
瑞典人正煞費苦心,以求能源供應無缺,環境又能不受污染。
早在十年前,瑞典經由公民投票決定,到西元二0一0年時,關閉所有核電廠。儘管多年下來,對於核能存廢仍有爭論,但瑞典對於新能源的開發,始終沒有停下腳步。
白柳、風車都能發電
一九七五年開始,瑞典政府在首都斯德哥爾摩鄰近小鎮栽下一片白柳林,這種可快速成長的樹木,砍伐後用來取暖、發電。一公頃白柳一年可收十二噸木材,近年來各地紛紛栽種,就像南方的那位司機藉以過寒冬。
去年下半,瑞典國家能源委員會更結合幾家民間企業,在東南沿海開發風力發電廠。海邊高高豎立的風車,將運用波羅的海沿岸海風推動發電。
或許白柳林和風力這些替代能源,相較於全瑞典的能源需要量而言,顯得效用微薄;但是聚沙成塔,妥善運用涓滴能源,有助於降低瑞典對核能的高度倚賴。
目前瑞典將近半數的能源來自核電廠,談起核能,瑞典人不免情緒糾結:「我們不喜歡,但又很需要它。」畢竟核能比起其他能源,便利且效能大;若改用煤、石油等碳氫燃料為主,燃燒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引起的酸雨會腐蝕森林,對於以森林為國家命脈的瑞典而言,威脅極大。
核能問題固然一時難解,但回收、善用能源和可即知即行。一份能源發展報告顯示,一九七九到一九八九年,瑞典經濟持續成長,能源的消耗量不升反降。能源節約的成果有目共睹,其中利用垃圾、造紙殘餘黑液等廢料回收燃燒所得的能量,居功不少。
有效運用能源
研究工業能源的瑞典倫德大學教授奧森,更進一步指出,若能有效運用能源,要節省二五%的能源使用量並非難事。
小自一般民眾燒水的方式,大至發電廠機器的使用,都可研究改進,以使能源消耗降到最低。例如一般發電廠所產生的能源,大約只有三分之一被利用,其餘三分之二常在過程中排放掉了。這消失的三分之二,就是一個可努力加強運用的方向。
政府的鼓勵是重要後盾。當民眾在住家加裝一種隔絕冷空氣、減少室內暖氣消耗的特殊裝置時,瑞典政府均樂於補助。
奧森教授比一個開車的動作,他形容能源運用好比是駕駛時雙腳分踏油門和煞車板,汽車依然平穩行駛,但是雙足配合、掌握分寸,「少進一些油,自然能節省能源。」
他同時強調,有效運用能源必須從教育著手,讓一般人多吸收資訊,充實使用能源的技術,「瞭解得愈多,就愈懂得去實行。」
能源有窮時,人類善用能源的智慧卻是無窮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