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軟硬結盟上雲端 搶占物聯網爆發商機

前瞻論壇4〉萬物聯網 智慧製造

林士蕙
user

林士蕙

2016-12-15

瀏覽數 8,850+

軟硬結盟上雲端 搶占物聯網爆發商機
 

本文出自預見2017未來大趨勢

第14屆華人領袖遠見高峰會「萬物聯網、智慧製造」論壇,主持人台大管理學院院長郭瑞祥首先點出4C概念,第一內容(Content)必須找出消費者行為的洞見。第二情境(Context),人工智慧要用友善介面溝通。第三連結(Connectivity),軟、硬體基礎架構決勝負。第四商業模式(Commerse),找出合理獲利模式。

未來物聯網裝置數量,中國大陸軟體業者金山軟件執行長張宏江認為,會遠超過全球人口數量十倍以上,他看見華人在物聯網的優勢是市場自具規模,數據蒐集快又大,有機會形成關鍵生態系統。

工業革命後一直以來的大量生產製造也已產生質變,轉為一對一客製化少量製造,台達資深副總裁暨機電事業群總經理張訓海看見的趨勢是,未來工廠可能需要蓋在更接近消費者的地方。而智慧機台的出現,未來管理不只是人,更要管機器人。製造不能再講降低成本,而是得靠近消費者所在地。

中華電信擔心成為「笨水管」,十年前就投入物聯網下的智慧安防、智慧製造、智慧綠能。中華電信數據通信分公司總經理馬宏燦提醒,進入物聯網,跨產業經驗非常重要,網路、雲端與硬體都必須網網相連。以下是論壇精華:

主持╱台灣大學管理學院院長 郭瑞祥

與談╱金山軟件有限公司執行長 張宏江、台達電子資深副總裁暨機電事業群總經理 張訓海、中華電信數據通信分公司總經理 馬宏燦

郭瑞祥

4C思考 讓萬物聯網

這場論壇叫萬物聯網,智慧製造,對台灣產業發展相當重要。

我認為,要做好萬物聯網,有四個C很重要,第一內容(Content),網路上會串聯許多內容,內容上的數據分析非常寶貴,必須找出消費者行為的洞見。第二情境(Context),未來物聯網應用必須是智慧型應用,人工智慧會扮演更多情境上的引導,讓人不需要去學科技,用友善介面溝通,就能享受智慧生活。第三連結(Connectivity),物聯網背後有非常多的軟、硬體與基礎建設的連結,非常龐大,不是那麼容易做。第四商業模式(Commerse),找出合理獲利模式,讓企業能永續成長非常重要。

萬物聯網與智慧製造,也對台灣企業帶來創新挑戰。因為,以前台灣製造業是追逐成本低的地方,游牧到世界各處去設廠。但是將來物聯網與智慧製造,講求少量多樣,還要根據消費者的需求去客製化。不能再降低成本,而是得靠近消費者。兩者思惟不同,基礎建設不同,企業要找到精準理解消費者的工具,以及布局工業轉型人才。

張宏江

華人優勢 數據大又快

行動時代,手機數量趕上了全球人口數量,但未來物聯網裝置的數量,會遠遠超過全球人口的數量,可能十倍都不止,一個家庭就可裝上非常多智慧裝置。它背後強調是物聯網的「聯」上,連接這件事,龐大的基礎架構非常重要。

智慧城市,目前最常見到的智慧交通、紅綠燈,旁邊有無數的攝影鏡頭,不光監控交通流量,也能理解堵塞,更能隨時掌握違規、犯罪行為。在中國,若有人坐在車裡,只要有一張照片被拍到,智慧鏡頭會馬上掃出犯罪紀錄,無處可逃。

大數據在物聯網中舉足輕重。例如行駛數據、人的資料、環境的資訊,過去是分散在各處,好像資料孤島,現在可以透過雲端連結分析,理解一整個城市的現況,規劃城市需要什麼新建設。

物聯網也是安全商機。當一個系統變成是智慧資訊的入口。美國曾有一個情況,許多網站癱瘓,導因於一個攝影鏡頭被駭客駭進來,透過聯網導致網站當機,這也說明全面掌控系統的物聯網,商機所在。

華人世界的優勢,就要談到物聯網設備無處不在。華人亞太城市智能設備普及程度,遠遠超過歐美,不但數據多,也很快。再加上華人城市人口密集,數據具備龐大基礎。另外,華人年輕科學家特別多,人才素質足以和矽谷相媲美。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張訓海

未來工廠 必須接近消費者

為何物聯網會和製造業有關聯?其實,製造業是做生活必需品,是大量製造降低成本的商業模式。但在物聯網風潮下,這個模式要改變了,因為客製化時代來臨,製造必須少量多樣,分散式、在地式、即時式生產,才能滿足更多人。

過去的科技,很難理解實現這樣的製造方式,可是現在不同了,每個小時都會有龐大數據從社群臉書上,傳到企業內部,讓企業理解現在人們的偏好。藉此一個個打造客製化商品。

思惟聽來很棒,但不容易實現,未來工廠可能需要蓋在更接近消費者的地方。智慧製造要的是智慧機台,並以機器人為基礎來生產,透過它才能快速理解多種製造知識、不用換生產線,才可以一次打造許多不同的產品。這些製的專業,也不再由人類擁有,而是雲端輸入,從專家系統來處理。

和以前工廠最大差異在哪?未來要管的不只是人,而是機器。我想強調,企業經營者需體認到,這樣的趨勢已經來了,內部的人才與商業模式,需要改變,及早布局。

未來人才,會有比較多是軟體人才,因為機器的背後,會有許多軟體系統的細節,需要人調整,更新維護。因此公司一定要及早策略布局,台達在這方面,這幾年已經花時間投入做機器人、感測器,先在自己廠內打造智慧工廠,未來預計工廠人工將減少90%。

我們同時發展智慧的軟體系統,包括網路通訊系統等。大數據雲端要落地,必須要從底層做起,台達會從這裡開始扎根。因為我們知道,三到五年後不處理這個趨勢,工廠會離開,靠近消費者,這時你才布局,絕對是來不及。

以前台灣製造追求大多是管理、提高效率,智慧多在個人身上。未來台灣需要多培植軟體人才,把這些原來人身上的智慧融進軟體,才有辦法把價值提高。不只製造,連業務行銷都需要全新思惟來導入。這個建模的過程,沒有別人來教,也沒辦法光靠複製大廠,一定要靠自己,因為智慧在華人老闆自己身上。台灣企業一定要理解這一點,做物聯網、智慧製造才不會因此忽略了關鍵。

馬宏燦

1300個博碩士 養物聯商機

全球2020年,相關物聯網軟硬裝置有3600億美元商機。不論硬體供應商或服務供應商,都扮演重要角色。

中華電信在物聯網上的布局,主力在智慧安防、智慧製造、智慧綠能。

中華電信與警政單位的配合已將近10年,擁有豐富的建置經驗,讓中華電信深刻了解警員在偵辦案件中,需要過濾龐大的監視器影像,因此後來中華電信將後端系統再次升級,導入智慧型雲端影像檢索系統,大量節省搜尋時間。

舉例說,台灣許多警察局、里民辦公室都在使用中華電信的智慧安防,經由大數據分析,只要一分鐘,就可以鎖定特定問題車輛。未來只要某部車違規,全國警政系統馬上鎖定追蹤。

新北市警政也是中華電信智慧安防監控項目,聽說治安犯罪率因此下降不小。

進入物聯網,跨產業經驗非常重要,因為不太可能一個公司懂這麼多產業,中華電信找了非常多伙伴來合作串聯,網路、雲端與硬體都必須網網相連。

全世界的電信業者,都像中華電信業者,擔心變成笨水管,積極做轉型,物聯網就是新的機會。只是經營這些年下來,還看不到明顯的商業模式。

中華電信轉到物聯網已經十年,如果我們跟世界同業比,轉型算早,也算成效不錯。例如Hinet這個網路服務,中華電信成果算不錯。但是,中華電信要從電信,轉到結合網路的資訊服務業,仍有挑戰。

中華電信做法是努力砸錢養中華電信研究院,裡面有1300個博士、碩士,每天做最頂尖的研究,這樣的投資不容易。

中華電信也很期待和所有應用業者、設備業者,一起走向南向,走向國際。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