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路無三里平,熟齡族的痛

健康密碼

邱淑媞
user

邱淑媞

2016-11-29

瀏覽數 35,200+

路無三里平,熟齡族的痛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16 / 12月號雜誌 向老說不 我的熟年進行式

跌倒是熟齡族最常發生的事故傷害,且常造成嚴重後果,更影響他們後續的活動能力與意願。

跌倒的場所,與身體狀況有關。身體狀況不好的成人,跌倒較常發生於居家;但身體狀況好的熟齡族,能外出從事各種活動,有一半以上的跌倒發生於戶外。亞洲的研究,也發現戶外跌倒比居家多。美國加州針對45歲以上跌倒者的研究發現,戶外跌倒常見地點是人行道與街道(通常是熟悉街道);其次是花園、門廊、露台(居家與公共空間交界帶);次之是公園與休閒場所。跌倒最常發生步行時,其次是上下階梯與從事激烈活動時。常見的環境因素是路面不平(占近半戶外跌倒原因),其次是路面濕、有東西絆到、踩到滑動物品等。

戶外跌倒的熟齡族,與室內跌倒的、以及沒有跌倒的熟齡族相比,平時活動量較大、年紀較輕、教育程度較高、身體疾病較少、且生活較獨立而不需照顧。其他質性調查則指出,這種不友善環境會對長者造成害怕跌倒的心理效應,在踏出每一步時會格外小心,甚至,影響步行外出的意願。

政府應協同民間 營造友善空間

台灣的情況,路無三里平,難怪熟齡族會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尤其,健康良好的人,更要小心防範這種不友善的凹凸環境,否則,一失足就可能換來後悔莫及的慘痛代價,輕則扭傷,重者骨折、住院,甚至造成失能,並產生心理陰影,在活動上自我限縮;對家人與社會而言,也是一大損失。

建築物與路面的不平整,攸關用路人安全,場地所有人與政府單位有必要加強管理維護;在國外,不少律師在打這類官司,管理者可能要負法律責任。但在台灣,還有一種狀況,就是路面不一定是受損才不平,而是本來騎樓建築就高度不一,以及在私人建築與公共地面之間,存有落差。因應高齡人口快速增加,地方政府須及早將路平專案列為高齡友善與無障礙建設中優先的一環,訂出時程表,除編列預算,亦可善用各種施工、挖管或因其他原因而進行道路修繕的機會,儘快全面改善。

當然,除了人行道平整以外,路面雜物清除、好的排水、適當照明、人車間的區隔(包括行人與自行車之間)、公園綠地維護、階梯陡度與間距設計及扶手設施等,都是城鄉物理環境重要的一環。

銀髮團體與老人福利組織,更應重視此種地方建設對長者健康的重大影響,進行縣市間、鄉鎮(區)間的評比,監督政府有效弭平都市地雷。期許政府與民間共同營造一個友善、適合步行的空間,提升社區長者的健康與安全。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