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打擊變打氣 找對身體好的方式

名醫帶你擊退三高6〉耕莘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 馬文雅

林惠君
user

林惠君

2016-09-20

瀏覽數 8,250+

打擊變打氣 找對身體好的方式
 

本文出自遠離三高,從三低做起

這裡可不是社區活動中心上演的活動,而是在新店耕莘醫院大禮堂,由耕莘醫院糖尿病病友聯誼會主辦,邀請病友和有三高的民眾一起來活動筋骨的運動嘉年華。

活動現場的女醫師,是耕莘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同時也是健康衛教諮詢中心主任──馬文雅。

回到診間,面對糖尿病患者,尤其是第一次來報到的患者,馬文雅就會花10~15分鐘跟患者對談。

「知道自己的檢查數據後,你怎麼看這件事?你的身體透過數據告訴我它出問題了,你需要重新選擇,改變自己對待身體的方式,」馬文雅說,透過這樣的對話,她希望能讓病患重新擁有對身體的自主感,而不只是從醫師口中告訴對方該怎麼做。因為權威式的訓誡,有時反而會讓病患產生排斥感,認為被限制做某些事、吃某些東西。

一位15歲的青少年有糖尿病,血糖值高達300mg/dL(正常值100mg/dL),因為父親本身有糖尿病,他從小就被父親限制飲食,一旦喝飲料就激怒父親,卻一犯再犯。

馬文雅問這位年輕患者,「你最喜歡做什麼事?」對方回說「打電動」。於是馬文雅告知,糖尿病如果不治療,視力會惡化,恐怕不能再打電動,這位患者後來才肯乖乖服藥。

「白熊效應」造成反效果

另一位身材微胖的媽媽帶著兩位同樣過重的女兒,原本是要減重,沒想到一驗血才發現,19歲的大女兒,糖化血色素已經到10%以上,遠超過正常人的5%左右。這位體重80多公斤的女生在診間大哭,媽媽也哭了。

在馬文雅的細問之下才知道,原來媽媽是職業婦女,擔心女兒在家吃不飽,買了一堆零食放在家裡,以備不時之需,久而久之,兩個女兒嗜吃零食,又不愛運動,體重都過重。像這對母女,她第一次的衛教重點就是媽媽。她希望媽媽能營造健康飲食的環境,一起讓女兒變好,並先給女兒一段時間「消化」情緒,第二次回診時,才問女兒用藥的感覺如何?如果還有抗拒心理,就暫時不要逼迫她。

善於從患者心理層面出發的馬文雅,是糖尿病之父林瑞祥醫師的學生,年紀雖輕,但很有自己對待糖尿病患的獨到方法。

她說,有個著名的心理實驗「白熊效應」,簡單來說,如果告訴受試者,心裡不要想著白熊,實驗結果往往是,被告知不要想起白熊的這組試驗者,反而想起白熊次數最多。

因此,如果醫師叫病人不要吃那些東西,反而會讓他們更想要吃,造成反效果。

一名30歲的年輕男性,體重逾百公斤,因為肥胖引起糖尿病卻不自知,有次血糖值超過1000mg∕dL,產生酮酸中毒昏迷被送急診。後來到馬文雅的診間,對談後才知道,在成長過程中,媽媽愈要他控制體重,他愈抗拒,反而吃更多。這位病人因為歷經鬼門關的危急處理,在馬文雅以藥物、飲食及運動三管齊下治療後一年,體重已降到87公斤。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不過,馬文雅苦笑說,她也不是一開始就找對方式,而是在經過約10年的土法煉鋼,苦口婆心地叫病人「不要吃這個,不要吃那個」「多做運動」,有時責備、有時叮嚀,卻讓她使不上力,感覺效果很慢之下,才改弦易轍,換另一套方法。

「像推火車一樣,病人累、醫師也累」,直到三、四年前的某一天,有位患者告訴她,「馬醫師,你講的我都有做,為什麼我還沒好?」再加上年輕患者愈來愈多,往往否認自己罹病的期間很久,甚至延緩治療,她才意識到自己應該改變衛教方式。

透過遊戲衛教讓病人思考

於是,她自修心理學、行為學,開始站在病人立場,從認知改變行為,讓病人對自己身體有自主權,誘發患者的內在動機,才能改變行為。

馬文雅說,從內分泌角度來看,壓力賀爾蒙會增加血糖,所以她也不會給病人壓力,病人都喜歡被誇獎,用誇獎取代責備,效果更好。

面對糖尿病患者,不管是醫師或家人,常會要求病人「控制飲食」。馬文雅不喜歡用「控制」的字眼,因為控制會讓人聯想到「限制」,她傾向讓病人幫自己挑選飲食,告訴病人「找到對自己身體好的方式。」因為這樣說,病人的心理防衛反而降低,當病人願意靠自己努力控制血糖時,也會很有成就感。

馬文雅記憶深刻地說,有一次她跟隨林瑞祥醫師到台東偏鄉進行醫療服務,當地民眾不知道如何為自己注射胰島素,林醫師二話不說,馬上用空針往自己手臂扎進去示範給病人看。她從林醫師身上學會聆聽病人的需求,讓病人願意自己改變,而不是強迫病人。

為了衛教,本身也喜歡運動的馬文雅,更到國立體育大學攻讀運動與健康科學研究所,身體力行告訴病人,運動不只是走一走或跑步,也教導病人做運動的強度、頻率、種類等。

「現在覺得衛教變很輕鬆,」馬文雅說,他們在病友會採寓教於樂方式,像使用遊戲、說故事、用卡片與病友互動,每季還會舉辦活動,有時候還會將米裝在糖果襪中,玩拋接遊戲,訓練手腳協調,或是讓病人猜自己血糖值,看誰猜得準確,不管是高估或低估,目的是透過遊戲讓病人思考血糖高低的原因。

透過不斷學習、改變衛教方式的馬文雅強調,「衛教不是光靠一個醫師來做,而是整個衛教團隊的能量。」糖友之間互相幫助、家人支持也很重要,並鼓勵糖友及家人,將打擊的習慣換成打氣。

【名醫帶你對抗三高】

➊教患者選擇運動種類、強度與頻率

➋走出診間,採遊戲或圖片、說故事方式進行衛教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