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實現你的創業夢前 這些事要先知道

新手上路前 請九位專家一次解惑

滕淑芬
user

滕淑芬

2016-06-29

瀏覽數 108,100+

實現你的創業夢前 這些事要先知道
 

本文出自 2016 / 7月號雜誌 你的未來 矽谷說了算!

此刻的台灣,創業好夯。政府13個部會,共有48個創業補助方案,投入數十億元,力道強勁;台灣社會壟罩在創業顯學的氛圍裡。

《遠見》邀集九位在大學、創投界,及輔導新創團隊的業師們,剖析目前台灣30「創世代」的人格特質,並提供走向創新經濟的建言。

剖析1〉心態不夠飢渴

有「打死不退」精神 才能成功

「上一代創業是make a living(謀生),現在是make a good life(過好生活),」台灣大學國企系教授、創創中心主任李吉仁首先點破台灣兩代創業家的不同動力來源。

他說,年輕一代也想開創自己的天空,但不像老爸那一代,創業有急迫性,否則很難養活家人。但創世代不創業,也可以做其他事,台大理工科系學生畢業,至少有三、四個工作可挑。

李吉仁分析,知識經濟時代,創業成本低,但機會成本高。創世代的父母也會希望子女先去台積電、聯發科工作。

創世代成長於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很少吃苦,享受父母餘蔭,缺乏「不創業會死」的飢渴性。

「這一代的資源比上一代至少多三倍,而且都聚焦於年輕人,我擔心資源也許是太多了,」台灣科技大學副校長恒勇智指出。他的同事早上開車送孩子上學,他好奇詢問孩子多大,原來已念高中。曾是摩托羅拉全球副總裁的他,在美國居住多年,深感台灣孩子獨立性不夠,創業心態也不夠「飢渴」。

而有沒有「飢渴性」,差很大。

25年前集結多家企業力量,培育青年人才的時代基金會,2012年投入創業育成,打造200多坪的開放工作空間,也協助新創團隊募集資金。時代基金會執行長趙如媛指出,這三年看過100個團隊來來去去,但談到創業飢渴性,她腦海中浮現的年輕人就只有「呼叫阿福(即時泊車系統)」創辦人余致緯、徐正賢(運動經紀),都有多次創業經驗,每天看著他們追錢、追零件,折騰自己,爸媽也快發瘋。但他們就是「打死不退」,意志力堅強,這樣的人才會成功。

創業投資公會副秘書長丁心雅提醒,時下年輕人千萬不要因為目前創業資源多、有很多創業競賽,就盲目跟從,因為創業失敗的機率很高。

台北市電腦公會總監賴荃賢,在創投界服務14年;三年前電腦公會接下行政院國家發展基金管理會五年為期的「創業天使計畫」,手握10億元的補助資源。

身為天使計畫主持人的賴荃賢,將創業家分為兩種,一種是「自願役」,一種是「不願役」;「不願役」就是一時找不到工作而跟流行的人。他提醒,創業不是人人適合,「失敗是正常,成功是偶然,」成功多屬於具有內在DNA的「自願役」。

剖析2〉主題偏向小確幸

除了創新 構想還要能獲利

創業需要創新,但年輕世代發想的主題往往過於「小確幸」。

李吉仁教授舉例說,現在大學生的最大問題,就是早上起不來,中午不知該吃什麼?有學生想到改良鬧鐘,除了鈴聲,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就想到用香味、氣味叫醒。

只要2,880元,雜誌+亞諾納25吋行李箱一次帶回家!

也有學生為了解決中午到哪裡吃飯的問題,開發App,研究校園附近店家的人流量。這些小小發想,距離要改變產業生態還太遠。

不過,也有人認為,小確幸未必不能變成大格局。以臉書來說,從哈佛大學校園起家,一開始只是要解決沒有學生名冊(yearbook),學生想認識漂亮女生的問題,也不是多麼偉大的創意。但臉書團隊靠著超強執行力,不斷從使用者的回饋中求進步、找成長,累積用戶,才有今日成績。

「創新很難創業,創業不太創新。創新要怎麼表達?是台灣團隊很大的困境,」這也是賴荃賢執行天使計畫的最大感慨。

剖析3〉企圖心不夠大

只看台灣不夠 要有國際化歷練

此外,不少人也指出,年輕一輩儘管從小有較多機會出國旅遊或遊學留學,但創業雄心和國際視野反而比不上上一代。

曾在Yahoo、Google工作、執行國發會「創業拔萃計畫」的台灣新創競技場執行長黃蕙雯,去年帶了12個團隊去矽谷,就是要開啟新創家前進世界的野心。她說,台灣工程師素質高,技術能力比香港、新加坡都強,但市場思惟較弱,台灣新創競技場於是努力把網路1.0、2.0的創業家連接起來,包括陳士駿、KKBOX等在美國創業成功的40多位創業家,增強青創家的實務經驗。

年輕人投入社企 用商業力量改變社會

不過,年輕創業家因為價值觀改變,愈來愈多人從事社會企業,這是上一代幾乎不存在的現象。

2014年設立的活水社企合伙人楊家彥觀察說,嬰兒潮世代汲汲於累積財富,人生失去平衡,這一代年輕人對環境關懷,對地球永續的敏銳度高,很多人願意選擇一條獲利較少,但可以扶助弱勢的社企之路,例如甘樂文創、以立國際等。

第一屆B型企業亞洲年會今年3月就在台北舉行,全球至今已有1600多家社會企業得到認證,台灣有九家,包括生產芽菜的綠藤生機、採購一定LED燈就會種一棵樹的綠然能源,及開發室內警示燈的瑞德感知等。

很多人關心,如今創世代已在台灣各角落成長,可以帶動台灣產業轉型嗎?

「鼓勵創業是對的方向,希望量變可以質變。接下來是如何加速質變?」李吉仁說,中國大陸也走量變路線,打出「萬眾創業,大眾創新」的口號。更可怕的是,2018年全中國的大學都要開設創業課程,滿地開花。

這方面,台灣也在努力。台北科技大學產學合作處產學長、青年創業基地主持人李達生指出,去年6月行政院把金華街官邸打造成青年創業基地,至今約輔導500個團隊。來諮詢的人非常多元,有人想開店、有人想加盟連鎖,23%是科技型創業。基地的概念是,建立創業社群,彼此分享、連接資源,降低創客單打獨鬥的摸索時間。

「創新經濟這條路,是對的,」工研院產業服務中心營運長陳立偉也指出,2009年成立產服中心就是要將工研院在醫材、生技、奈米、航太等領域的研發心血,輔導走向高價值創新,近三年平均一年輔導成立10家企業。

但他也不諱言,在工研院推動創業,初期很困難,因為大家覺得已經念到博士了,為什麼還要出來創業?

領導力、執行力與堅持 缺一不可

「第一步就是激發人性情操,希望研發團隊為了台灣產業的未來而創業,」他說,這也是讓附加價值僅有三、四成的台灣製造業,能升級轉型的最好方法。以生醫所研發的泡沫式人工腦膜為例,人工腦膜的關鍵技術,在於把膠原蛋白放進充氣式小鋼瓶裡,就像泡沫式髮膠一樣,外科醫師完成開腦手術後,只要噴一噴,就能固定人工腦膜片,很快縫合起來。膠原蛋白經過裝瓶、封瓶、切口等技術加值後,一個售價80元的小鋼瓶,立即提高到兩萬元。

最後,專家們提醒,創業要成功,需要領導力、執行力與堅持。創業界有句名言:「沒有執行力的願景,是白日夢;沒有願景的執行力,是惡夢。」新創家除了點燃內心的熊熊火焰,還要思考「創」的真義,才能改變未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