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從日治到民國——懷念的鐵路便當

歐吉桑蠕蠕趖

魚夫
user

魚夫

2016-06-28

瀏覽數 15,300+

從日治到民國——懷念的鐵路便當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16 / 7月號雜誌 你的未來 矽谷說了算!

看過這段描述乃很好奇台灣在日治時期搭火車是何時開始就有便當販售?便當是台灣人的寫法,源自日文的漢字「弁当」,不過戰前(1945年終戰)較常見的寫法是「御弁当」或「御辨當」(本文使用台版「便當」二字),因為便當上率皆以「掛紙」包裝,掛紙很是講究圖案的設計,在日本「內地」許多重要驛站都有「呼賣」(叫賣)便當,掛紙上印有價格,大概是在30到35錢之間。

現在從網路上我們可以找到許多日本時代留存下來的便當掛紙,比如我就見過屏東駅便當上畫了幾部戰鬥機飛越下淡水鐵橋(高屏舊鐵橋);高雄駅的便當賣的是「御壽司」,包裝極簡,只畫了個葫蘆(飄簞);台南最慎重其事,那包裝紙還是張遊覽圖,從嘉義畫起鐵路沿線停靠站,往屏東一路而去,且有從車站到諸如臺南神社、關山神社(今之延平郡王祠)、開元寺等的距離,遠近以「粁」來近算,一粁等於一公里,一粁五分就是1.5公里了。

便當的內容物是什麼?從文獻上看,據聞最早的所謂鐵路便當是一兩粒飯糰,撒些芝麻,配菜頭脯或酸梅,1892年(明治25年)日本東北線開通時,出現了一種外型仿三線琴共鳴箱裝飯菜的便當,附上一支撥弦的湯匙在八戶車站販賣,叫「八戶小調壽司」,這倒也頗富創意,後來又有「星鰻飯」、「烏賊飯」以及號稱便當的原型元祖鯛魚飯等,日治時期便當的口味當然以日人為主,因為到了民國以後,我幼時印象中台南站叫賣便當,小販還是:「台南便當壽司」的喊,可以想當然耳。

曾經也是豪華服務 今風潮再起

日本時代在大型車站裡如臺北、臺南等,可以到車站裡的飯店用餐或者在火車的餐車上進食,便當似乎是外包給駅前的商家去做;國民黨政府來台後,試著由鐵路局退休員工或眷屬等經營,我的年代吃到的主要是排骨菜飯便當了,先是用木片盒子裝,但飯粒會黏在上面,不想浪費就得拆了另一邊的木片來刮,吃完整個便當盒就給支解了。

這張圖畫的是鋁盒便當,那約是1956年引進柴油特快車(DR2500型)後的事了,這種豪華火車,任用美麗的女服務員,供應免費茶水和報章雜誌,便當有排骨菜飯和蛋炒飯兩種,客人點好後,小姐以電話連絡台中供應站,到站後提上車來,原坐進膳,後來因鋁盒有毒,乃改成不鏽鋼,但兩者成本皆高,盒蓋上烙有「鐵路公物,請勿私用」,吃完要放在椅下,服務生算好時間就會拿支鐵鉤來鉤走,至於到了使用保麗龍時代就沉淪到便宜行事了,從此倒盡胃口,一度乏人問津,至於現在風潮再起,那則是後話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