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預定於四月八日在美國正式發行的「南茜外傳」(Nancy Reagan:
An Unauthorized Biography),不料被「紐約時報」和紐約的「每日新聞」搶先一天,同時用頭版的地位加以報導。
緊接著,其他的美國新聞媒體(包括四家全國性的電視網、「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時報」、「今日美國」、「新聞週刊」和「時代雜誌」等),都在很重要的節目中,或以很長的篇幅,對這一本奇書,做出很詳細的報導及嚴厲的批評。
這一方面固然顯示,新聞媒體為了迎合閱聽人的興趣,不得不報導,但另一方面,為了保持或爭取大眾對這一些較有影響力的社會公器的公信力,它們對該書中許多有疑問的「事實」,以及值得檢討的寫作方法,也不得不加以義正辭嚴的批評。同時,對於該書中牽涉到的當事人所提出的反應,也都需要加以說明。
因此,在四月八日以後的兩個星期之內,「南茜外傳」不僅在書店暢銷,使該書的作者凱利女士(Kitty Kelley)和她的出版者賽蒙.休士特(Simon & Schuster)大發紅財,而且也在美國新聞出版界,引起了一陣很大的風波和「連鎖反應」。
這個美國新聞文化界的事件,發生的背景是什麼?帶來那些啟示?它對新聞自由和出版自由將有如何影響?對公共人物的隱私權和新聞道德是否有傷害?
逃脫法網名利雙收
首先我們需要瞭解的就是美國這個開放的民主社會,幾乎很少有道德和傳統的約束,一切靠法治,凡是可以逃脫法網的,幾乎都能消遙法外。在這種制度之下,以身試法的人,大有人在;標新立異和譁眾取寵的人,更不在少數。尤其在出版界,為了求名求利,不顧一切而專門揭人隱私的「文人」,民要能夠逃避被人控告毀謗,便可高枕無憂。
「南茜外傳」的作者便是這類的「文人」。根據「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柯恩(Richard Cohen)在四月十一日的一篇文章中透露,凱利女士曾經向他吹噓過,她是六0年代大名鼎鼎的麥卡錫參議員(Senator Eugene McCarthy)的「新聞秘書」,而實際上她不過是一名小雇員而已。
為了虛張聲勢,凱利也曾用不記名的方式,用同一個打字機寫了許多稱讚自己的信,投寄到她工作的機關,以增加上司對她的器重。
能夠用這種不正當的方式去爭取事業優勢的人,當她從記者改行,專門以挖掘名人軼事「並藉名人的「外傳」而沽名釣譽的時候,便很自然地也會出奇制勝,在出版界展現身手。凱利已經發表過的「Jackie O」(即美國前總統甘迺迪夫人)的「外傳」,和名歌星法蘭克.辛納屈「外傳」,以及名影星伊莉莎白.泰勒的「外傳」等,都是這一類的「傑作」。
「外傳」內容剌激
由於美國的誹謗法對「公共人物」特別不利,「隱私權」幾乎不存在,所以即使提出控訴,勝訴的機會也很小。於是凱利便受到很大的鼓勵,繼續朝這個方面發展,寫出這本「南茜外傳」。據推測,她大概也不會被告到法庭。
在這本「南茜外傳」中,最刺激的內容就是,作者把南茜刻畫成一個耍心機、極為陰險的女人,除了「編造」了一套家庭背景,將她未曾進過大學而以賣人壽保險為生的生父,改稱為普林斯頓大學的畢業生;更改出生證以隱瞞她的實際生日,和母親的賣藝身分……等,以顯示她的出身並不低下之外;還曾於年輕時與著名的好萊塢導演同居或發生性關係,以爭取演出的機會;又用懷孕的手段,強逼當時已頗有名氣的性格明星雷根與她結婚……等。
作者也把這位總統夫人形容成美國歷來最有權勢的第一夫人:「她有八年時間實際上是我們的總統,她管理整個國家……。」另外,凱利又根據一些南茜曾經得罪或厭惡她的敵人的話,說明這位「第一夫人」迷信占星術、喜歡毆打子女、對下屬很壞、把別人贈送的禮物再送給別人、吸過大麻、對雷根總統不忠實,一直和著名歌星辛納屈保持曖昧的關係……等等。
媒體義務宣傳
當這些細節經過「紐約時報」首先介紹發布之後,「華盛頓郵報」和其他媒體便趁勢做追蹤報導。專欄作家和電視節目的主播也參與批評和訪問作者,連素來以嚴肅保守著稱的「時代雜誌」,竟也利用機會編製了一次「封面故事」(四月二十二日國內版)。
這其中當然有正面和負面的影響。根據筆者個人的觀察和瞭解,負面的影響和批評要多於正面的影響和批評。對作者的偏見和動機,大多數的媒體都表示應該揭發並攻擊,至少這樣做才算是維持了媒體本身的客觀和平衡。
譬如「紐約時報」在刊登「南茜外傳」的介紹之後,立刻便發表了一篇社論(四月十日)和長篇的分析,分別指出該書作者的人格缺陷與內容的誇張。
社論中對凱利的批評,包括對南茜出生證的「小題大作」、對南茜母親的引語「前後矛盾」;另外指出書中許多資料的來源和引言,不是炒冷飯就是「死無對證」。結論是「任何人的名譽也不應該受到如此的破壞」。
該報的分析更是明顯地對作者的攻擊,因為所用的標題是:「雷根傳:所為何來?」(Reagan Biography:In Quest of What?)其內容除了把許多人對該書的負面反應(如布希總統夫人稱之為「垃圾和幻想」(trash and fiction)以及雷根總統說它「充滿可笑的錯誤」)之外,也把凱利自己的話與該書內容對證,說明她只是追求名利,完全「不是追求真理」。
「時代」找出五大缺點
由於媒體的「連鎖反應」,凱利求名的目的已經達到;同時據說出版公司即將支付四百萬美元版權費給作者。因此,作者的名利雙收,可謂已成定局。
也許就因為這種沽名釣譽和損人利己的現象,充分地在「南茜外傳」的作者身上出現,於是比較有公信力的媒體,便利用這個機會也為自己「造勢」。「時代雜誌」和「新聞週刊」對此書和作者大作文章,便是最好的例子。
單以筆者較熟悉的「時代雜誌」來看,這個封面故事幾乎是被競爭對手「新聞週刊」和其他媒體所逼迫出來的。本來這本爭議性很大的「南茜外傳」,「時代」在未正式發行以前即已獲得,但因內容和作者均不可靠,待查證的事實太多,為了保持自己的信譽,原沒有小題大作的計畫。
但是經過「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和其他媒體的宣揚;加上傳聞「新聞週刊」也將大加報導,於是才經編輯會議決定,也用「封面故事」方式處理。一方面除了編寫有關「南茜外傳」的分析之外,另一方面還做一次民意調查(發現大眾對作者有負面反應者占六0%以上),對凱利的身世和人格,南茜與其家庭、朋友之間的關係等,也都詳細地說明。
為了查證事實,「時代」動用了大批記者和通訊員,在美國各地訪問「南茜外傳」中所牽涉到的人與事。結果發現該書的主要缺點:一、引用別人的傳言,不加選擇,凡是對南茜不利的,一概採用,消息來源可靠與否,全不追究;二、擴大對南茜的指控,把反駁或否認的話則放在書後的註解中;三、對被訪問者的談話,斷章取義,曲解附會;四、誇張南茜在白宮的影響力,毫無事實根據;五、虛構資料來源或欺騙被訪問者,造成對別人的傷害……。最後的結論當然是:「這是一本不可採信的傳記。」
從新聞的觀點看,這次「南茜外傳」所引起的風波,正足以說明新聞媒體間「連鎖反應」的原則和事實。
公關造勢成功
原則上,凡是具有高度新聞自由和同業競爭的社會,如果有較具權威或有影響力的媒體,揭發或首先對某種事件加以重視,其他媒體便會相繼追蹤報導,或用負面的比較方法加以處理,迎合大眾興趣,實現中國俗語中所謂「打鐵趁熱」的基本新聞「連鎖反應」原則。
事實上,這本「南茜外傳」並沒有透露任何特別新奇的內容,並不屬於重大新聞,很多被誇大的指控,其實都曾在其他已經發表過的有關南茜的著作中出現過。這次凱利的著作能夠得到很大的義務宣傳,主要是出版公司在發行之前故弄玄虛,要求媒體簽署協議「不得事前發表」,所造成的「公關」與「競爭」的形勢所致。
由於凱利的知名度因「南茜外傳」而大增,另有一本以「凱利故事」為主題的「有毒之筆」(Poison Pen)的專書,即將由另一位作家(George Carpozi Jr.)執筆,並以類似「南茜外傳」的寫作手法,於今年秋季問世。這是否也是「連鎖反應」之一種,或是中國俗語中所謂的「冤冤相報」,就只有留待讀者自己去下判斷了。
(姜敬寬為時代雜誌資深研究員兼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