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成為台灣媒體逐鹿新戰場。
當李登輝總統宣告終止動員戡亂時期的記者會訪談刊出,中國時報特派記者傳真自北京的稿子也同時刊登,洋洋灑灑陳述彼岸的觀察。
更早,當陳長文還以紅十字會秘書長身分,到對岸討論三保警案時,北京街頭就展開一幕飛車追逐戰。根據聯合報採訪團描述,為追趕紅十字會專車,數輛台灣新聞車幾度交錯,險象環生,終於在首都賓館堵到一臉驚愕的兩岸會商人物,他們當時的反應是:「你們是打那冒出來的,簡直是天兵!」
一波波自台北冒出的媒體「天兵」,源自兩岸接觸頻頻、事件增多,而臨時條款廢止後,交流形勢益發看好。
不論是新聞界使命,或是現實趨勢,媒體跨海勢在必行。「現在媒體競爭激烈,不給讀者第一手新聞,很快就會被淘汰。」在海外修研大陸問題、返國投入戰局的工商時報要聞組主任吳新興一語道破。
而且這是場持久戰。報紙、電視、廣播電台(以中廣為主)都有意派記者長駐,建立大陸據點。
「中共一旦肯,我們就會派人長駐。」致力「海峽兩岸同步收聽」的中廣新聞部主任盛建南,道出旺盛企圖。旱在前年四月政府甫開放大陸採訪,中廣即構思長駐計畫,並向對方表達意願;結果碰上「六四事件」,因而中斷。
三年來派往大陸記者超過三百二十人次的中國時報,也猛下大手筆。總編輯黃肇松表示,今年赴大陸採訪預算就比去年成長一倍,比起三年前初探彼岸時,更足足成長二十倍。
中共層層限制
即使是工程浩大的電視媒體也不落人後。華視新聞部今年初曾醞釀於北京、上海、廣州各設採訪據點,甚至計畫購買和大陸同系統的機器,以便利新聞傳迭。
各大媒體對長駐彼岸摩拳擦掌,卻大部分暫止於「構思、規晝」,除了人力考量,最主要原因就是中共畫下了層層限制--限時限地限主題採訪;並表示「台灣要大陸記者放棄共產黨員身分方能進入,那大陸又如何能讓台灣記者長駐?」
三月底台灣進香團在福建甫田翻車,國內三家電視台記者一共五人,隨罹難者家屬往廈門,即在機場遭中共拒絕入境,先是軟禁,然後集體遣返。當時另一路在北京採訪人大會議的各家記者,不顧中共規定,相繼南下採訪,才傳回寥寥可數的畫面。
台視記者楊順美記得,自福建奔波北返後,大陸相關人員特以「辛苦了!外帶口頭警告」迎接。
儘管難關重重,目前無法正式推展持久戰;國內新聞界改以接力賽或游擊戰,紛紛布樁,好在槍響以前,先就預備位置。
各報步調互異
兩大報挾豐厚實力,輪派記者前往,即使不能長駐,也要「經常駐」。聯合報平均每三個月輪換兩名記者,並預計由特定幾位記者廣泛旅行中國大陸,以充實採訪內涵。中國時報不僅持續調兵遣將,並邀一些大陸作家、教師或記者特約撰稿,廣闢消息來源。
解嚴後,兩報經營約十年的「大陸研究室」,功能也漸由資料搜集研究,擴充到採訪,陸續改組為「大陸新聞中心」。
工商時報、自立晚報於近一個月內不約而同成立大陸新聞中心;中廣新近招考記者,將於六月組織大陸新聞小組。各方媒體不但力求前線衝鋒,大後方也能補給不斷。
至於電視這強勢媒體,台視首先在去年十一月規畫出專人主跑兩岸新聞;中視、華視則在今年先後從黨政小組、社會小組撥出一組人手負責。華視新聞部採訪組長何家駒甚且預期,這會是「下半年或明年三台競爭的重點。」
雖然搶灘觸角相繼伸出,各家媒體幕後考量卻不同。
中視新聞部在採訪組長胡雪珠領軍下氣象一新,但相較於其他兩台的「躍馬中原」,仍顯得比較謹慎,「畢竟我們是黨營事業。」胡雪珠表示:「而且要考慮每次去大陸,能夠採訪到什麼。」
誘人的發行網
即使是讓觀眾覺得「經常有人在大陸現場」的台視新聞,也「不敢一下子消耗太多人力在對岸,」新聞部經理廖蒼松指出,目前還不太瞭解大陸那些事務令觀眾感興趣。
早在政府政策開放前即由徐璐、李永得搶先登「陸」、轟動兩岸的自立報系,一路行來更是曲折。前年就已覓妥長駐大陸的負責人,奈何發生六四學運,記者黃德北涉入王丹被捕事件,只得暫避鋒頭。蟄伏兩年後重新出擊,但限於財力,自立晚報總編輯胡元輝表示,現在改以專案持續採訪,取代長駐計畫。
隸屬時報系的工商時報,去年下半年開始和北京的「中華工商時報」、「經濟參考報」交換經貿類新聞,提供台商訊息,占得兩岸新聞交流機先;相對的財經專業報紙經濟日報,則顯得老僧入定,雖然和彼岸報紙也有書信往返,卻無進一步合作計畫,首要考慮是「如何過濾和取捨對方的消息來源。」採訪主任顏光佑表明。
新聞的競逐,令人聯想到實力雄厚的兩大報系,是否進而有意在大陸拓建發行網?
「不可能,至少在可見的未來中共不會放手給媒體。」一位聯合報的高階主管指出,媒體若有發行考慮,為求和中共建立良好關係,難免會影響新聞採訪。
中時報系思考的主軸則是;假如讀者數能從百萬增加到以千萬、甚至以億計,任何媒體都不會放棄發行機會。「We are ready.」中國時報總編輯黃肇松談得意興勃發。曾在去年九月採訪中共國家主席楊尚昆的黃肇松並說明:「但如果因此要我們聽他們的話,那也不行。」
中國記者或台灣記者
旁觀台灣媒體衝鋒大陸到目前為止的表現,傳播學者王洪鈞給予肯定,「對兩岸民眾四十年來隔閡有很大突破。」他並點出大陸採訪癥結,「究竟以「台灣的記者」或「中國人的記者」來看?記者心裡難衡量。」
「中共這幾年也漸瞭解台灣新聞界的工作習性,懂得從中運作利用。」一位報社高層人士發現。
王洪鈞提醒媒體抓緊「專業眼光、報導事實」的分寸。擁有豐富實務經驗的自由時報社長顏文閂冷眼旁觀,報導大陸不應匆忙、零亂,甚至過度渲染,「記者要想到自己是客觀的觀察者。」
走向細水長流
積極報導兩岸新聞,對讀者來說,無非是能藉此「知己知彼」。例如當高雄的信徒在交通不便、信息難通的莆田落難時,若非台灣記者報導,家鄉民眾還不易得知同胞在福建處境。
有突發事件時不可或缺,就平時而言,根據聯合報民意調查中心最近一項調查顯示,有七二%的讀者關切大陸新聞(經常看或偶爾看),而且不分省籍;主要讀者群集中在青壯年(二十~三十九歲)。
曾經被「六四鎮壓」一棒打散的新聞媒體大陸熱,如今隨著兩岸的頻繁互動,重新燃起。不同的是,過去大多一窩蜂的片面報導,如今要走向細水長流的經營。
尤其海峽兩岸政治上敵意未消,互信不夠,卻又要戴著手套握手交談。在歷史的舞台,關鍵的時刻,對台灣媒體而言,大陸這片深闊的腹地,毋寧也是難得的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