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法國劇作家大仲馬(Alexandre Dumas)說:「沒有什麼比成功能帶來更多的成功。」這句話恰足以形容波斯灣戰後的美國總統布希。
戰爭勝利,使他的聲望遽劇升至八六%。戰前美國人眼中行事猶豫、小心討好各方的布希,戰後與甘迺迪同列老美心中的總統英雄榜;一位美國公民說:「過去軟趴趴的布希不見了,戰爭使那一頁成為過去。」
不過布希可能不同意他是在戰爭中「突然變了個人」。早在十年前,當他還是雷根總統副手的時候,他已經說過:「總有一天會發生一件世界大事,而且,只有美國才有能力解決。這時候,如果你能抓住機會、做出成績,前途必然一片大好……我相信我可以掌握這一點;我能做一個不需要訓練的美國總統。」
哈珊揮軍長入科威特之際,正逢美國經濟、金融發生一連串危機,對大多數美國元首而言,這可能是場嚴厲的考驗;可是對當時剛剛與國會談判減少預算破裂,又因違背「不增稅」承諾而聲望下跌的布希,危機來得恰是時候。
這正是他畢生所準備面對的,也因此,他抓住機會,一反常態的演出強人領導。八個月的波灣變局中,布希所展現的領導風格,實際上,在其胸墾中已然醞釀多時。布希的強人領導風格清楚的表現在決策的效率與堅持。
為美國找出定位
八月一日事件爆發後,他很快為美國的角色找出定位,答案就在他一再提及的建立「世界新秩序」。對於世界秩序的破壞者,只有制裁、不留餘地,而美國是制裁的領導者。
清楚的目標帶出快速的決策。根據美國時代雜誌的報導,八月二日太陽升起前,白宮已經採取行動對付伊拉克;布希五點鐘起床,在他臥室簽下凍結伊、科在美資產、貿易禁運的執行計畫。八點鐘記者會前,外交布局完成:發動其他各國響應凍結計畫、與阿拉伯國家共同譴責伊拉克、讓以色列保持安靜、請莫斯科做壁上觀、要求聯合國對伊實行經濟制裁……。
就像他小時候每逢打完球賽,父母親最先會問:「球隊表現如何?」面對緊張情勢急遽升高的波斯灣,布希最初幾天傾全力所做的,就是建立其外交球隊。不同於雷根喜歡扮演單獨維持正義的大鏢客,布希著重組織戰勝於單打獨鬥,一開始,他就將波斯灣變局界定為一場整體戰。
在哈珊攻占科威特的頭兩三天,布希平均一小時打一通國際電話,而他歷任中央情報局長、美國駐聯合國大使、副總統所累積的外交資源,使他極有效率的取得各國一致的行動,迅速孤立伊拉克。布希的助理形容其為「稱兄道弟式」(first name called)的電話外交。特別是布希說服沙烏地法德親王加入聯軍陣營,使他在力圖「維持世界新秩曠」時,不會落人以西方強權主義的口實。
以「目標管理」著稱的管理大師杜拉克(Drucker)曾說:「仔細剖析成功的領導術,你通常會發現一位近於偏執的領袖,奮不顧身的追求一個目標。」充滿把握歷史時機的自信,也使布希在整個波灣事件中,相當程度地反映了杜拉克的話。
將哈珊逐出科威特是他的目標,而根據紐約時報事後調查採訪發現,他的腹案在去年十月底就已成形,當時他秘密核准了鮑威爾所提「一月中發動空中攻擊」、「二月分展開地面作戰」的時間表。布希甚至私下對派駐於多國部隊國家的美國大使表示,如果他必須做出戰爭的決定,他希望得到國會與民眾支持;如果國會不支持,希望民眾支持;但即使兩者都不支持,只要作戰是正確的,他也不會受到脅阻。
偏愛小眾決策
三月四日波灣戰爭結束,布希發表演說時表示,哈珊犯下的錯誤之一,是低估了美國人的決心。其實他真正的意思,恐怕是指哈珊不瞭解布希的決心。
為了達成目標,布希刻意迴避各種潛在的干擾,特別是美國人民的反戰情緒。對此,軍事評論家克魯哈曼(C. Krauthammer)稱布希所採取的策略是「保守秘密」與「造成既成事實」。
布希一向偏愛「小眾決策」--由少數他長期培養而能信賴的班底,訂定一整套策略,而他則嚴格要求幕僚守密。檯面下達成共識,對外三緘其口,正是布希的八人決策小組在波斯灣危機中的表現。
八月二日早上,決策小組儘管已完成初步部署,面對蜂擁而至的記者,布希口裡說的卻是:「今天不談干預行動,我還沒有考慮這件事。」
布希與雷根不同,雷根的閣員喜歡他,卻不信任他的決策能力。布希的決策小組則顯然從頭到尾支持作戰目標,所以出兵中東八個月期間,布希充分授權,將一切軍事行動細節交由國防部長與軍事將領執行,消息卻滴水不漏。這一點對於他處理國內的反對聲浪大有幫助。
相對於軍機的絕對保密,心戰喊話則以立即反應的方式處理,以免民眾質疑他們的決策。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巴茲(Dan Balz)指出,包括布希、副總統奎爾、國務卿貝克、白宮事務長施努奴(Sununu)、發言人費茲華特,各個都是選戰經驗豐富,深知在現代快速的傳播之下,任何對手的指控,一定要狠狠的回應,不能留下疑慮的空間。
不溝通、先行動
所以當哈珊透過廣播宣布他打算撤軍,布希馬上進入白宮玫瑰廳,發表聲明譴責哈珊只是要「騙取時間,重整兵力」。當蘇聯的中東和平努力取得機先,表示伊拉克將無條件撤軍時,三個小時以後,白宮宣布「無法接受」,隔天則採行主動,提出和平撤軍的條件。
過去,布希遭遇棘手的.內政問題,通常以低調處理;少談、少曝光、降低大眾注意力。這種技巧也同樣演練於他的波灣變局領導上。
他沒有像羅斯福或邱吉爾,訴諸鏗鏘有聲的宣言,激發全民奮勇而起的意志。面對患有越戰恐懼症的美國人,他採取不溝通、先行動的作法。
八月七日布希以防衛沙烏地阿拉伯為由,徵召美國大兵往中東;在此之前,絕大多數美國人以為美國只須經濟制裁伊拉克。但因事後蓋洛普民意調查顯示,當時有八成民眾支持,批評者還沒來得及發出聲音,嘴巴就被堵住了。
十一月初,布希又以三軍總司令身分,下令增加一倍地面部隊兵力,造成預備攻擊的事實。民主黨與反戰人士只能事後抗議,而美國民眾的注意力則轉移到一月十五日伊拉克撤軍期限,忘記當初布希一再表示,出兵中東只為防禦。
克魯哈曼在事後對布希的評語是:為了打贏,比民眾先跑一步;創造情勢,讓害怕的美國人不得不跟在後頭跑。
不過正如另一位評論家羅森非(Stephen S. Rosenfeld)所指出的,目標明確、外交手腕熟練,固然使布希能在波斯灣變局中順利施展個人意志,達到強勢領導,但卻不能忘記:當時他所統御的,是一群以服從為職志的軍人。當政治的聚光燈從戰場拉回複雜多端的內政事務,布希若繼續其避免溝通的領導風格,恐怕政策將滯礙難行。
這番話可以證之於時代雜誌最近的調查:布希的聲望在一個月內下降了一0%。當美國上空狂喜的空氣轉為稀薄時,如何將變局中的領導風格,成功展現於更長遠的現實,將是布希面臨最大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