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從五、六公里外特地前來掛號的她,即使已經等了半個多小時,卻沒有任何的不耐,反倒一派輕鬆:「張醫師問診很細,等,是應該的!」她還特別強調,「治得了」指的是張金石精湛的醫術,以及面對怕看醫生的小孩,也能輕鬆按捺。
鐘美君說,小孩一出生就有氣喘,很容易感冒,每次看醫生更是歇斯底里。多年來,她帶著女兒看遍了南台灣的診所,直到兩年前網友推薦下,慕名而來。
藥像本人一樣 溫和但有效
她發現,有別於一般醫師為了衝高看診量,儘量加快問診速度,能打針就打針,張金石總讓病人清楚闡述症狀,從不打斷,就算遇到焦躁不安的小孩,65歲的張金石,也像個慈眉善目的爺爺,耐心地逗弄與耹聽。到最後,才緩緩地提出建議。從此,鐘美君成為張金石的粉絲。
「張醫師的藥就像他的人一樣,很溫和,但就是有效!」同樣在旁侯診的邱麗月(化名),忍不住搭腔。她說,自己住在20多公里之遙的學甲,診所離家遠,卻是他們的「家庭醫師」。
相較於時下裝潢新穎的診所,張金石的診間,櫃檯斑駁、空間狹窄,很難相信這是許多病患擁戴的人氣診所。直到望及發黃的牆面上掛滿著「感謝狀」時,頓時了然於心。
「許多病友都跟我說:診所這麼舊了,可以裝修一下門面了。但我認為,診所新不新不重要,重點是,病人有沒有把我當家人。」「把病人當家人」呵護,正是他從醫超過40年的信念。
畢業於高醫大醫學系,成績優良的張金石,原本是各大醫院爭相聘請的明日之星,只因為當兵時在金門當軍醫,體察到戰地醫療資源貧乏,讓他堅信醫生真正要醫到人,就要走到基層、走到民間。
退伍後,張金石捥拒大醫院邀約,回台南老家開診所,為的就是親臨第一線,照顧病人。
在現行論量計酬的健保制度下,許多開業診所總是希望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看完最多的病人,但張金石卻認為,醫師的職責是讓來的人沒病可看,而不是讓很多人來看病。
因此雖然張金石專攻小兒科,但他有時間就進修,舉凡三高、婦科、胃腸、泌尿等都精通。每次病人坐下來,張金石除了「對症問診」,還像個貼心的家人,問盡了全身的狀況,叨唸、提醒病人該做的健檢和身體保養。
曾有位病人因長年失業,憂鬱而導致身體病痛,張金石細心問診後,知道該他的病源是「心病」,雞婆的他,竟努力地幫病人找到工作,最後漸漸地治癒了該病人的「失業病」。
犧牲看診時間 熱心衛教
對張金石而言,恨不得能掌握每個病人全身的狀況,但礙於台灣人就醫地點分散,致使每家醫療院所的醫師所看到的病歷,片斷而碎裂。
因此當健保署推出「雲端病歷」,鼓勵醫生登入雲端系統,將病人的病歷上傳共享,許多醫師都怕獨門處方曝光,不願參加,但張金石不藏私,在第一時間就在診所建置系統,務實登錄,每每看病還細細研讀病歷,就為了能清楚掌握病情,也被健保署選為雲端病歷示範診所。
張金石想做的不但「全人、全家」照顧,還想要照顧好全社區。於是他參與政府的「家醫整合照護計劃」,認養了台南市1400個家庭會員,不定期地主動打電話給這些社區內家庭成員,提醒來診所進行免費健檢,或進行簡單衛教。提供家護會員有關健康問題的諮詢與解答,並有24小時緊急聯絡電話服務!
幾乎每個月,張金石都會犧牲看診時間,門一關,就到社區活動中心、衛生所、學校演講,教導民眾預防登革熱和戒菸。
在台南醫界,樂善好施、熱心公益的張金石早已聲名遠播。德高望重的他,當過選為台南市診所協會理事長、台南市醫師公會理事、台南地方法院醫療專業諮詢、調解委員,同在台南市開業的小兒科醫師林黑潮讚譽有佳:「每每天災人禍,需要醫師義診時,他總是身先士卒!」
八八風災時,紅十字會想請張金石號召年輕醫師義診,沒想到張金石隔天鐵門一拉,自己就隨著救援團隊前往台東災區,甚至當車子無法開進被土石流掩蓋的部落時,張金石也是自己徒步走進部落義診。
年事已高的張金石已到了屆退的年齡,但他表示,未來頂多減少看診時段,多出的時間,要多到社區做義診和衛教,他淡然地說:「畢竟,這些家人(指病人)我還是放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