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台灣充滿信心
自從兩年前出國前夕,一時興起訂下了遠見雜誌,至今時時愛不釋手。又因這裡生活簡單,空閒時間較多,所以能將雜誌的每篇文章細細閱讀。(在台灣時,僅看標題和圖片而已)長久以來,獲益良多。
常與外國朋友談論台灣與國際間的政經關係,及許多世界的新潮流,朋友都非常驚訝我的所知,當然這得歸功於我二年前的遠見--訂了「遠見雜誌」。
與外國朋友談論台灣,才發現他們所知甚少,可喜的是,由於經濟的發達,使得老外不得不開始搜集資料,好好地研究台灣的生意經及如何滿足台灣人的胃口。發現他們對台灣的態度,已由以往的歧視,轉為期待,進而到尊敬。
身在國外二、三年,但時時心繫台灣,常閱讀有關台灣的報導及與朋友(主修中文的外國學生)交換意見。透過許多不一樣的角度去探討小小台灣,使我益發瞭解自己的土地。
以往那種愛怨交加的感受,已逐漸轉為樂觀--雖然台灣是如此的髒與亂,但對於台灣有著茂盛的經濟活力、處處充滿著生機、人人時時刻刻想著賺錢新妙方,我對台灣的未來充滿著無限的信心與期望。
在澳洲,目前只有香港人、新加坡人開的報社,與台灣雜誌、報紙相較,中文程度實在沒有台灣的好。
澳洲布里斯本 鍾雅君
教育質應重於量
連續兩期遠見雜誌針對教育問題做了深入分析與報導,令人對遠見雜誌所一貫堅持的「遠見風格」,有了更深一層之敬意。
我們政府雖然在這四十年來不斷擴張學校之數量,且誇稱人民受教育之機會已較過去增加許多……云云。然則,我國教育品質卻未隨著學校數量之擴張而有明顯的提升。
綜觀當今台灣地區之教育概況,小學階段因師資的不足,造成代課教師充斥,嚴重影響教學品質;中學階段為了升學考試,形成教學不正常之怪現象,號稱五育均衡之教育,實則早已將聯考科目以外之學科拋到九霄雲外;大學以上之教育則因學術風氣敗壞,部分不肖教師以剿竊他人研究成果、抄襲外國著作為升等的利器,部分學生自聯考煉獄中解放出來後,不知用功求學,反而「東混西混,一帆風順」地拿到大學文憑。
本(五十八)期「遠見」刊登東海大學梅校長大作,閱後深有同感。
原本政府在未來六年國建計晝中預計要投資數百億元於教育事業,應是令人欣慰的好事 但今日台灣地區的教育弊端在於教育品質不良,而非數量不夠。
愚見以為政府對此一龐大的教育投資,應首重於改善目前各級教育之弊病,再擴充學校數量。如大肆擴張學校數量之後,徒使問題更加嚴重,則政府一番美意豈不扭曲?
嘉義 黃文俊
來函
貴刊四月號有關「學術到政治」之報導,本人原意是指在決策之前,應該多方討論,尤其是從學術的角度來分析,此一幕僚作業階段,必須愈客觀愈科學愈好,至於決策之選擇則含有「首長的價值觀」及「主觀所要追求目標的意志」,因此含有價值判斷在內,並無絕對之正確或錯誤,但無論如何,一旦做成決策就必須依既定政策確定執行,此為政府機關運作所必備之「行政倫理」。
高孔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