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輕建廠是一項世界級的經濟投資,它所引發的環保抗爭,間接激起了政壇風暴,足堪與它的投資規模相較;但是我們不要忘記了,暴風的中心乃是環保問題。
在此之前的五輕,以及箭在弦上的核四,都同樣有環保的爭議。我們是該冷靜想一想,台灣未來的「建設」所隱含的「破壞」是不是已經到了臨界點?沒有人希望未來的台灣是一個鋼筋水泥的荒島,然而目前的環保科技能「防衛」我們的土地嗎?
在六年國建計畫之中,污染防治被列為十項新產業之一,環保署也經常宣稱環保工業將有巨額的投資。是否有了充沛的資金,環保問題就可以解決了呢?其實不然,資金只是條件之一,另外,我們必須要有技術能減少污染源於先,且能偵測污染物於後,這兩樣技術都不是光用錢能獲得的,需要的是能掌握技術的人才。
我國的工業技術大多是向國外購買來的,而且往往是過時的技術。當污染防治涉及製造程序的根本設計時,我們便沒有能力來徹底解決。即或買了昂貴的防污設備,也往往無法與老舊的製造程序配合。
國內一家大製藥廠投資數千萬元進口了廢水處理槽,但是卻買不到能分解其廢物的菌種,國內的研究單位又沒有能力提供,使得千萬元的投資成了白費。
如果淘汰了老技術,使用最新的製造程序,污染問題就不存在了嗎?以石化工業來說,它的原料(石油)中充滿有毒的硫化物、重金屬、致癌的多環芳香族化合物,再怎麼處理,也不可能完全消除其毒性。
環保機構就必須以精密的偵測技術配合嚴格的管制法令,來監督工廠的污染物排放,環境也就或多或少會受到影響。嚴密的環境監測和客觀的影響評估才能告訴我們,環境受創的程度有多深,污染的社會成本有多高,是不是我們能忍受的?
環境評估不痛不癢
眾所周知,目前的環保機構並未能掌握這樣成熟的環保科技,我們所聽到的環境影響評估經常是不痛不癢,我們所忍受的工廠污染也大多靠著民眾抗爭來減輕。
平心而論,環保科技實在是非常的複雜,它保護的對象是大氣山川、土地海洋,和其中的生物,它攻擊的目標包含三百六十五行的各種污染源。由於它的複雜性和地域性,沒有任何統包式的技術轉移可以實現,也就大異於我們過去引入的石化、電子、資訊業等現代工業。
面對著這樣的難題,我們能指望天再藍,水再清嗎?如果這是我們共同的願望,我們就必須把保護環境品質當做像保護國家安全一樣重要。為了國防我們不計成本要自製戰機,為了環保我們也要從根做起,只是規模更大。
自製戰機的關鍵不在於錢,而在於能掌握技術的人。同樣地,環保科技需要的也是人;能偵測環境污染的人;能追蹤毒物來源的人;能診斷生物暴斃的人;能保育山川林木的人;能淨化工業技術的人……。由於環保科技涉及的學門跨越理工,包含物理、化學、生物、地球科學各領域,事實上,我們的環保科技必須建立在成熟的本土科技社群之上。
國防是防禦外來的侵略,環保是防禦內在的腐蝕。當國防科技逐漸自立之際,我們對於環保科技也必須要有相同的覺悟。
(劉康克為中研院地球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