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黨主席黃信介頂著一成不變的平頭,對外發言則往往多變。尤其日前對是否爭取連任,說詞反覆不定;他態度雖曖昧,流露出三度掌門的意願卻明顯。
「現在還沒發現一個好的接棒人,」黃信介表示,他並不諱言自己「能容人、知大義」,在黨內少有。
兩年半前,黃信介擊敗當時黨主席姚嘉文,使民進黨由美麗島系接管,較偏重走體制內政革的議會路線,儘量減少發起群眾運動做街頭抗爭。「我讓民進黨變得比較理智,」黃信介自詡。
「他使民進黨的空間比較大,社會接受度高,」美麗島系立委林正杰,有別於曾發表公開信批評姚嘉文,他盛讚黃信介是當得最好的一位黨主席。
由黃信介主掌民進黨後,朝野雙方對話漸融洽,「他非常好,」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副秘書長鄭心雄認為黃信介很坦率,會接受合理意見,「不失反對黨立場,也能顧全大局。」
黃信介提及心目中理想的民進黨主席,「起碼要認同這個國家嘛!」這點強調,可說明他為何力主參加國是會議,及在民進黨已做出不參加國統會的決議後,仍汲汲為民進黨爭取國統會名額。
近一年來,黃信介將「李總統英明」掛在口邊,引來黨內不少爭議。究竟對民進黨來說,黃主席算不算英明?
意識型態具彈性
民進黨在統獨問題的大方向上缺乏共識,黃信介對這方面也表現具彈性的意識型態,不堅持是獨或統,「他有時講兩句,有時受國民黨壓力又退兩句,都可以,」學者胡佛認為這種作風,倒很能適應現階段立場模糊的民進黨。
美麗島系人士眼中,黃信介在調和派系上有一套,主持黨內各種會議常能「化險為夷」。遇爭議性高的議題,「內部反彈聲浪太大,他閃避一下,風平浪靜後,他又做了。」黃信介對國統會的態度就是一例。
而對意識型態堅強的新潮流系、獨派人士來說,在黃信介上任後才居民進黨「在野派」地位,他們早將民進黨定位是「推動台灣民主運動的組織」、「不能期待透過選舉、執政者,由內而外、由上而下來從事改革」。因此黃信介的反反覆覆,是使民進黨方向模糊的原因,「他不是解決問題,是在製造問題。」
除方向模糊要黃信介負責外,朝野「主流派」靠攏的趨勢,也讓黃信介難逃「失去反對黨立場」的指責。
「他應該當民進黨的黨主席,而不是美麗島系的主席,」新潮流系召集人吳乃仁認為,黃信介並未發揮派系閒協調功能,也不尊重民進黨合議制的精神,和國民黨的溝通事項,常常不經中常會討論。「黨內一些決定,我看了報紙才知道,」現任民進黨中常委姚嘉文批評,「不要被李登輝、郝柏村摸摸頭就好高興。」
老式傳統的政治人物
在個人特質上,黃信介屬老式傳統政治人物,他喜歡別人以「老大」相稱,自認一生最「爽快的事」是招攬賢將良才,如張俊宏、許信良等;但他現代法政學養不足,言談行事不經仔細分析,他也承認:「如果我有做不好的地方,是我學問不夠。」
一位美麗島系的黨工輕蹙眉頭透露,黃主席對外發言讓人搞不清楚,的確令黨中央困擾,「雖然私下相處不錯,但工作上會疏離。」
這位中央黨部的幹部表示,民進黨仍是政治戰鬥團體,和國民黨的黨主席比較,民進黨的黨主席更需要和黨工建立工作共識。但父權色彩仍濃的黃信介較不易進入狀況,一星期難得來中央黨部兩、三次,「不知道他到那裡去串門子。」
對這些黨內大大小小的不滿,黃信介的最佳搭檔、美麗島系的「理論大師」張俊宏力陳,如果只想在兩萬黨員中尋求意識型態的整合,民進黨會變成兩萬人的政黨,「現在民進黨的地位不是我們有兩萬人,而是我們有三百萬張的選票。」
在二十世紀的政治人物中,黃信介最欣賞蘇聯總統戈巴契夫。如果依戈氏對外形象開明溫和,對內卻一直擺不平的處境,似乎黃信介對戈巴契夫有份惺惺相惜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