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半數民眾不滿空氣品質 66.9%認為將更糟

《遠見》國人空汙觀念大調查

林佳誼
user

林佳誼

2016-01-27

瀏覽數 22,100+

半數民眾不滿空氣品質 66.9%認為將更糟
 

本文出自 2016 / 2月號雜誌 跟上十三五錢潮

台大公衛學院去年底公布一紙最新研究,指出PM2.5是地球上最大環境健康風險因子,空氣汙染每年在台奪走逾6000條人命。一時間震撼全台。

但到底台灣民眾,有多少人意識到自己每天生活在致死的殺手旁?

為了解台灣民眾對空汙威脅是否真有充分認知?《遠見》針對台灣20縣市、20歲以上民眾,獨家展開大調查。

環保意識抬頭 近五成聽過PM2.5

結果顯示,台灣人對於每天呼吸的空氣品質非但不滿意,更一面倒悲觀認為很難改善。

超過五成(54.6%)的民眾不滿意目前居住環境的空氣品質,滿意的不到四成(38.0%)。

再分區交叉比對來看,無論是由北到南,或是從東到西,全台民眾對空氣品質的不滿,清一色都突破五成,又以南部地區民眾逼近六成(59.5%),最為不滿。

根據環保署公布的「104年空氣品質監測結果」,全國年度空氣品質與八年前相比有明顯改善,一般民眾關心的細懸浮微粒(PM2.5)改善幅度達20%。但《遠見》調查發現,民眾感受完全不一樣。

調查顯示,28.4%受訪者認為和三年前比較,居住環境的空氣品質「變壞很多」,認為「變壞一些」的有32.7%,合計達61.1%。相較之下,認為變好的人合計(包括「變好很多」及「變好一些」)只有5.9%。

「空氣監測數據是很客觀的,但是卻很難換算成為民眾的感受,」環保署空保處科長郭孟芸無奈,國內的空氣品質的確有改善,但是人們很難精確感受。

相對的,不滿增多反映的是民眾愈來愈關心空汙。郭孟芸認為,過去大多數人沒聽過霾害、PM2.5,對空氣汙染的敏感度不高,因為官方訂定標準後,才帶動意識升高。

《遠見》特別以致癌殺手──PM2.5為指標,調查民眾對空汙的認知。結果已有47.7%受訪者表示知道PM2.5,52.3%受訪者表示不知道或未回答。

長期推動空汙改革的彰化環盟總幹事施月英驚呼,這個數字比她預期高。原本以為「可能4、5個人才會有1個人聽過PM2.5」。她推測,應該是去年入秋以來空氣品質嚴重惡化,氣象預報屢屢紫爆,經環保團體呼籲和媒體報導後,民眾對相關資訊的吸收和理解在短時間內快速提升。

太輕忽!近四成對空汙毫不設防

若進一步追問這些知道PM2.5的受訪者,是否也知道PM2.5是一級治癌物?或是否也知道空汙與肺腺癌有關?也分別有多達71.8%和65.4%的受訪者回答知道。

尤其是在空汙最嚴重的南部地區,知道PM2.5的人當中,更有80.8%也知道PM2.5是一級致癌物,74.6%的人知道空汙與肺腺癌有關,與北部的65.7%和60%相比,都足足高出約15個百分點。這反映出近年環保團體在中、南部耕耘,呼籲民眾警覺,已有具體成效。

但是似乎認識愈多,態度也愈趨悲觀。當被問到預期未來三年空氣品質會一樣、變得更好還是更壞時的時候,有66.9%的受訪者一面倒認為會變壞,9.8%認為維持一樣,只有9.7%認為可能變好。

值得注意的是,若進一步分地區來看,有71.1%中部地區民眾悲觀看壞未來空氣品質,是全台各地中唯一突破七成的區域。

其實從監測數據來看,中、南部空氣品質普遍不佳,但為何中部民眾特別悲觀?

施月英直指,中部地區兩大汙染源,台中火力發電廠和雲林六輕,就像兩個大陰影籠罩,使他們樂觀不起來。

對此,台電回應,近年已大量投入改善發電效率。以相同發電量來說,排放量已比過去少很多,應該是缺乏施政溝通,沒有清楚向民眾說明成果,也沒有把專業知識向民眾解釋,讓民眾可以了解。

除了心理層面外,實際生理影響呢?將近二成(18.6%)民眾反應,空氣品質對其身體健康「影響很大」,約三成(29.9%)表示「有點影響」,合計近五成(48.5%)覺得空汙對健康有影響。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環保專家分析,如果把數據交叉比對,可以發現,知道PM2.5的人,和認為健康受影響的人,占比都近五成。這代表民眾對空汙認知和感受高度相關,知道的人就覺得有受影響,不知道的人就相對無感。

至於一般人感受到的主要症狀,則是呼吸道過敏(咳嗽、流鼻涕),達74.7%。

問題是,即便知道空汙是健康殺手,卻仍有近四成(37.8%)沒有採取任何防護措施,凸顯危機意識仍不足。

若再按年齡細分,60歲以上受訪者多達47.1%的人都對空汙毫不設防。彰環盟總幹事施月英憂心地說,60歲以上年長者對空汙的抵抗能力就跟新生兒一樣脆弱,如果沒有警覺,很危險。

空氣汙染危及全台民眾健康,到底是誰造成?誰又該負起維護空氣品質的最大責任?最多人認為台灣空氣汙染來自「工業汙染」(59.1%)、其次是「交通工具排放廢氣」(58.3%),第三是「境外汙染」(30.8%)。

郭孟芸分析,這項數據顯示民眾認知跟事實接近,台灣空汙來自境外約只有1/3,2/3都是境內原生。

但其實汽機車等「移動源」交通工具才是最主要汙染源,比工廠、工地等「固定源」為高。

但危險的是,調查結果暴露出民眾特別容易輕忽生活周遭的小汙染。郭孟芸特別指出,整體來看,只有7%的受訪者認為「社區汙染」是主要汙染源,實際上這些汙染源因為距離很近,有時候威脅性甚至比電廠、工廠的大煙囪,還要嚴重。

為改善空氣品質 五成願意多繳稅

國家衛生研究院名譽研究員溫啟邦也說,當室內有二手菸的時候,PM2.5濃度會達到150到300微克∕立方公尺。假設在車內吸菸,濃度更飆升到3000至6000微克,是紫爆(PM2.5≧71)的42至85倍。但一般人常對此渾然不覺,只有3%受訪者提到二手菸是主要汙染源。

無論是企業、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或是民眾本身,幾乎都有六到七成受訪者認為,都該為維護空氣品質負起主要責任。這個結果顯示出民眾的心態正確,充分認知到空汙改善是每一個人的責任。

不過,「問題是,自我責任這一塊有沒有上來?」郭孟芸點出,受訪者雖然贊同民眾也必須負起責任,但是否每一個台灣人都願意為了維護空氣品質,做出具體的行動或犧牲,才是關鍵。而答案是肯定的。

有75.5%的人說即便對汙染企業開罰,可能間接導致當地工作機會減少,也能接受。

也有52%民眾表示願意多繳稅,讓政府加強推動空氣品質改善工作。73.6%的人表示願意接受電費漲價,也要提高再生能源發電的比重。

想要呼吸新鮮空氣 全民必須一起努力

彰環盟總幹事施月英說,從民調結果來看,民眾普遍很明理,在環境與經濟的選項間可以做出合理選擇。

中興大學環境工程系教授莊秉潔也附和,他每次演講「空汙」議題時,都會即時做現場民調。每次詢問家長願不願付比較貴一點的電費,以換取乾淨的空氣時,家長無不願意。有一位媽媽說,我兒子每次因為空汙而氣喘發作,寧可將看病的錢省下來,付貴一點的電費,只希望空氣變好。

但或許調查是一回事,真正要調高電價時,人民又會反彈,又忘記空氣汙染的嚴重性。

不過,害怕電價上漲的,很可能不只是一般民眾,而是產業界,後者才是真正用電大戶。

根據台電網站最新公開揭露資料,去年12月31日全台用電量中,民生用電(包含住宅、商業及其他用電)205.5百萬度,工業用電299.1百萬度,二者比重約為四比六。

由於台灣產業在升級轉型過程中面臨瓶頸,企業對成本抓得很緊。尤其鋼鐵加工業用電兇,利潤又薄,很多時候毛利只有1%、2%,如果電費一調漲,就可能吃掉整個利潤,當然對漲價反彈很大。

台電人員私下坦言,如果增加收購天然氣等再生能源比重,電費一定會漲。即便消費者願意支持漲價換乾淨能源,但產業界一定反彈,台電夾在中間左右為難。

莊秉潔再三呼籲,想要呼吸到乾淨空氣,絕對不能迴避降低工業、燃煤等汙染源。一般人民也可以從交通工具選擇上降低汙染源。全民一起來,才能奏效。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