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多年來,中國大陸一直以還在發展為由,不願意承諾減碳目標。但這次巴黎氣候高峰會,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國的改變。
在峰會召開前五個月,中國便繳交自動減碳計畫,預計2030年碳排放強度要比2005年大減60~65%,且承諾二成初級能源來自非化石燃料。
此外,中國整體排碳量將在2030年提早達到最高峰的100億公噸,並在2050年降至78億公噸。
兩個月過後,中國政府還出資200億人民幣成立「南南合作基金」,協助其他發展中國家適應氣候變遷,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喊出建立10個示範區、投資100個項目、提供1000名培訓名額的「十百千」口號,從氣候變遷的受助者,搖身一變為「援助者」。
內部壓力〉
霧霾惹民怨 施壓政府減煤
不過短短幾年,為何中國對氣候議題的態度,轉變如此之大?
中國的確有不得不這樣做的兩股壓力。首先,是日益嚴重、幾乎成為首要民怨的霧霾。
這幾年,霧霾屢次成為媒體頭條,從央視前記者柴靜製作的《穹頂之下》,到這次峰會期間,華北再度爆發重度空汙,迫使北京停班停課、勒令工業停產、管制車輛限行等,成為巴黎現場熱烈探討的境外新聞。
不久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即在《紐約時報》撰文,「1997年至今,中國人均產值上漲了三倍,意味有一批快速成長的中產階級,渴望著更好的生活品質,包括可吸入更安全的空氣」。
目前多數調查均認同,霧霾很大原因來自燃燒煤炭等化石燃料,其中多數跟發電與工業生產有關,代表中國正為過去的瘋狂建設,付出代價。
1990年到2014年的中國能源消耗量,從9.8億公噸升到42.6億公噸標準煤。2009年起,中國發電規模攀上世界之首。其中2/3的初級能源跟七成電力,仍仰賴煤炭,排碳量驚人。
而未來,中國仍有6億人民尚未脫貧,仍需繼續經濟成長。在如此條件下,怎敢大張旗鼓地宣示減碳?
答案是,中國已經看到了減碳龐大商機,促使他們化被動為主動。
外部趨力〉
把低碳視為轉型動力和商機
來到位於巴黎氣候高峰會的中法城市可持續發展協會(AFCDUD)攤位,這裡幾乎每天都看得到多位華人面孔。
AFCDUD 成立於2008年,由300多位在法國留學或工作的中國青年組成,推廣兩國的低碳技術合作與氣候政策交流。開會期間,他們組織許多交流活動,忙得不亦樂乎。
這說明了以後中國跟他國合作與做生意,將有很大一部分聚焦於低碳科技或再生能源。
過去幾年來,中國雖是最大排碳國,同時也是最大的綠能投資國。
中國在2014年砸下83億美元增設再生能源,若加上外商在華投資跟中資出外建設,全世界所有跟中國有關的綠能建設,近900億美元。
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前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解振華表示,中國將透過氣候政策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帶動6900萬份就業機會。換句話說,中國已把氣候議題視為轉型驅動力跟未來商機所在,懂得順勢而為,不再一味抗拒。
如各國苦惱的氣候融資,中國政府最近便成立「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號召管轄資產占全國2/3比重、合計破百兆人民幣的85家金融機構加入,並將綠色金融寫入「十三五」規劃。2016年底將在杭州召開的G20高峰會,也把主題定調為「綠色金融」。
更值得關注的是,中國目前已是僅次於歐盟的全球第二大碳交易市場,2017年準備在七個城市(北京、天津、上海、湖北、重慶、廣東、深圳)正式啟動碳交易制度,勢必牽動全球碳金融市場,持續向亞洲移動。
最大優勢〉
令各國羨慕不已的「領導力」
中國最早研究氣候議題的專家、北京大學國關學院教授張海濱觀察,目前外界對中國提出的減碳目標,雖然質疑其減碳數據的真實性與透明度,多半仍給予正面評價。「其實這些周邊能力的培養,只需要時間。」
事實上,中國啟動減碳大計的最大優勢,來自中央政府的領導力。
說來或許諷刺,但這正是令時下許多民主國家羨慕不已的。過去大家批評中國專制極權,沒想到現在他們卻靠這點在世界減碳競賽中搶得先機。
張海濱比較,許多國家常因國會杯葛與政黨惡鬥,使因應氣候的政策陷於停擺。但國情迥異的中國,只要領導人確定大方向,從產官學與社會各階層都會動起來,不會如美國等國家,在聯合國會場簽了約,回去卻被國會推翻。
巴黎氣候峰會期間受邀至中國館演講的英國氣候變遷研究學者史登(Nicholas Stern),回想1998年首次造訪北京的情景,「那時街上交通工具多還是腳踏車,現在的中國真的是完全變了樣。」
他觀察,決策靈活的中國,已看到低碳時代蘊藏的無窮商機,已經準備好要在綠色科技這方面領先世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