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台大經濟系組跨國聯軍,擺脫教師荒

自己找出路1〉向全球發英雄帖 力邀年輕博士

陳芳毓
user

陳芳毓

2015-12-29

瀏覽數 38,600+

台大經濟系組跨國聯軍,擺脫教師荒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16 / 1月號雜誌 消失中的教授

復興南路的台灣大學後門,兩年多前多了一棟泥灰色的八層樓巨大建築。隱身其中的台大經濟系,是台灣財經人才的搖籃,曾孕育數十位財政部長、財經官員與金控公司CEO。

如此人才底蘊豐厚的系所,也難逃找不到新教授的窘境,五年前一度「發五張聘書只來一位」。

但近三年,每年有三位美國前20名名校的年輕教授加入,2014年更收到超過30國、160份履歷,創史上新高。攤開17位副教授與助理教授的陣容,兩位韓籍、一位日籍、一位德籍,國際化程度更勝理工學院。怎麼做到的?

長聘制取代終身職 控管研究品質

關鍵有兩個,制度和環境。

以往,「教授」在台灣是終身職。但1996年時,台大經濟系卻率先跟上國外學術制度,推行長聘制(tenure),助理教授需通過考核才能升等,以控管研究品質。

其他系笑經濟系自找麻煩,直到2006年前後,台大100多個系所才陸續推行長聘制。

但經濟系推行長聘制20年後,建立了濃厚的研究風氣。過去幾年,中生代教授如系主任林明仁、王道一等人,都曾在全球前五大期刊上發表論文,表現不遜於亞洲其他名校。

難得的是,這群教授自願成為年輕學者的請益對象。「在好的研究研究環境開始學術生涯,很重要!」德籍助理教授吳亨德(Hendrik Rommeswinkel)說。在學術界,一篇登上頂尖期刊的論文,就像進入名校任教的通行證。在學術起步階段若能獲資深教授指點,及早調整研究方向,做出好研究的機率會高很多。因此,對助理教授而言,前輩的協助,無疑是比高薪還重要的資源。

去年從杜克大學畢業的李宗穎,放棄復旦大學與上海財經大學的聘書,加入台大經濟,原因之一就是這裡的資深教授很會照顧新人,「很在乎我們做什麼研究、怎麼做。」

經濟系每週二中午有個「午餐會」,讓整天關在研究室的教授們交流。不久前,兩位韓國新進學者,一個有研究預算、一個有想法,兩人與林明仁討論後,便決定一起研究。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不壓榨年輕教授 營造家的氛圍

要提升研究成果,除了要給鞭子與胡蘿蔔,系上還要像個「家」。

林明仁認為,一個像家的系,「最重要的是不要拗年輕人。」例如,多數科系的新進老師,上下學期都要教兩門課;但經濟系助理教授第一年,一學期只要教一門課,其餘時間就專注做研究。

另外,近幾年經濟系也努力爭取國際師資。

2009年,第一位日籍學者捨棄中研院,來到經濟系;隔年,畢業自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日本人柏木昌成也來了。去年,畢業自俄亥俄州立大學的韓國助理教授金世旻,也放棄兩倍於台大薪資的工作來到台灣。

「台灣的大學老說要國際化,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聘一個外國老師!」林明仁笑說,當外國學者發現有個台灣的大學科系收了同鄉,學術表現又好,口碑傳開,履歷就來了。

然而現實是,外國人來落地,不一定能生根。來台五年多的柏木昌成在升等後,下學期決定返回日本任教。但林明仁不擔心。外國人在台灣退休機率本就低,只要他們在研究能量旺盛時在台灣工作過,就能建立國際連結,日後也多了送學生出國交換、留學的管道。

未來的根本之道還是要培養本土人才。近三年,芝加哥大學經濟系畢業的林明仁已透過私人關係,送了六位博士生去母校就讀。還有幾位去了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密西根州立大學與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也都是全美前20名大學,「只要有二、三個願意回台灣,就賺到了!」

未來五年內,台大經濟系將有1∕4教授陸續退休,但接班梯隊看來已不再那麼緊張。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