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四大解方突圍,讓優秀人才源源不絕

增加銀彈、行政鬆綁、面向國際

陳芳毓
user

陳芳毓

2015-12-29

瀏覽數 28,400+

四大解方突圍,讓優秀人才源源不絕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16 / 1月號雜誌 消失中的教授

為了吸引年輕新秀來台灣任教,近幾年來,不少大學絞盡腦汁,在法令種種限制下,想辦法突圍。

解方1〉提高薪資、放大福利

向企業募款 替年輕教授加薪

第一要務,加薪。

兩年多前,台灣大學管理學院院長郭瑞祥上任後第一場策略會議,主題就是「人才」。「這五、六年,請人變難了,」系主任們反應。

會議結論是教授們分頭向金控公司、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等金融機構募款。一年就領先其他學院,幫助理教授薪資加倍。

助理教授原本薪資約7萬元。科技部又釋出前三年每月3萬的補助。系和院各加碼1萬5000元,總額近13萬。三年後科技部的補助取消,缺口再由管院補齊。

企業願意贊助的原因,是怕將來找不到人才。

「有優秀老師,才有優秀學生,業界才有優秀人才,」國泰人壽副總林廷昭說。國泰人壽先捐助台大財金系1000萬,往後六年每年給120萬,全用於新聘教授。

南山人壽也認養一年三位新進教師,每月加薪4萬元,一共五年。

政治大學商學院也獲得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的捐助,替新進16位教師加薪,總金額超過台幣1600萬。

去年剛從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返台接任交大校長的張懋中,目前積極與美國校友成立信託基金會,目標是替交大的新進教師每年加薪1萬美元。

儘管加薪後,新進助理教授薪水會超越資深教授與系主任,內部不免反彈,但台大財金系主任張森林不以為意。他堅持新進教師薪資應與國際接軌,否則如何爭取一流人才?

加上「大學法人化」呼聲愈來愈高,目前的資深教授退休後還能拿到月退俸,但新進學者就不一定,更要為他們的未來著想。

除了調薪,也可以有其他作法吸引人才。台灣有低物價優勢,同樣的宿舍,台灣價值2萬,在香港值6萬。台灣各大學應用福利放大薪資,以「包裹薪資」提供海歸學者宿舍、搬家費,視同加薪。

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郭位也認為,「生活環境好」是台灣最大的優點,台灣若能在這個基礎上提升薪資,相對容易留人。

解方2〉行政規定鬆綁

減少授課時數 能專心做研究

除了薪資,管理彈性也對新人有吸引力。

上學期,張晏誠從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回到台大財金系任教。依台灣規定,教授一週要教課9小時,代表每週至少要花30小時備課。但台大財金依據美國教學型大學的標準,張晏誠只要教一門三學分的課、還有一個不用花太多時間準備的兩學分課,其他時間就能專心做研究。

擁有資源的資深教授願意引路,點點滴滴,初來乍到的新人都銘記在心。

義大利籍的助理教授李冕,加入交通大學僅一年多。在此之前,他曾在史丹佛大學與慕尼黑科技大學做博士後研究,對台灣一點都不熟悉;但來台灣後,喜歡濃厚的人情味,決定留下。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來台前,他去美國某名校面試,教授們竟然在他面前吵了起來,「不管給多少錢,我都不想去了!」但交大不是這樣。有資深教授知道他研究經費不多,幫他申請回史丹佛交流的經費;有教授朋友來台灣拜訪,他請對方幫學生做一場演講,學校也主動付了車馬費。

「大家相處融洽,讓做事變容易很多,」現在,李冕每次出國參加研討會就到處詢問是否有人想來台灣。最近,他正在安排幾位外籍博士後研究生來交大面試教職。

加薪固然能紓緩教授荒,但長久之道,還是得使本土博士具備國際實力。

解方3〉培養本土博士國際觀

讓學生出國進修 砸經費買資料庫

近來教育部與國科會(現科技部)已提出多項讓研究生出國進修的短期計畫,包括「千里馬計畫」。2003到2013年間,已有1382位博士及博士後學生到海外交換,申請成功率破七成。

PTT PhD看板有許多人詢問申請方法,絕大多數都認為對學術生涯有極大加分。他們分享,「可以在你博士畢業之前提前先了解國外的學術文化跟管理模式,甚至早點跟外國人接觸。」「出國看看,眼界跟觀念都會有決定性的改變。」

因此最近七年,成大管院正默默進行三個「實驗」,試圖在資源限制中,把本土年輕教授,培育成有國際競爭力的學者。

在此之前,成大會計系曾連續三年聘不到國外畢業的會計博士。「重點是,我們如何看待自己培養的人才?」管院院長林正章認為,要讓教授能做出頂級期刊的研究,得要創造環境。

他協調各系所意見,將經費集中使用在最需才孔急的會計系。首先是給資源,透過買大型資料庫,讓教授有充足的彈藥產出高品質期刊。第二是經驗傳承,由資深老師協助年輕老師做研究。最後是「心理減壓」,將研究焦點從「升等」轉向研究品質,先把研究做扎實。

解方4〉增加師資來源

積極找人脈 把名師帶進台灣

增加師資來源,目光還得看上國際。交通大學就這麼做。

11月底一個傍晚,勁透的九降風迎面撲打,身材高大的交大副校長張翼抓緊西裝外套,正橫越交大行政大樓廣場,邁向電資大樓。破風而行很吃力,但他的心情卻是輕鬆,今天有五位碩士生決定加入國際半導體產業學院。

這個全球唯一的半導體研究所,是交大突破頂尖學術人才與博士短缺的祕密武器。電資大樓研究室裡,日本東京工業大學電機系主任宮本恭幸正一邊吃便當,一手翻簡報,等著與張翼討論課程,台積電已派了1000人次來上這系列課程。

台灣半導體啟蒙者、高齡79歲的工研院院士施敏,也是授課者。他過去設立的國家奈米元件實驗室,設備超越史丹佛大學,亦將是半導體學院的上課地點之一。

歐美半導體業生產重心集中亞洲,竹科又是全球半導體研發重鎮,使得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與洛杉磯分校等十多位重量級學者,願意移駕台灣。

張翼難掩興奮,「台灣可以用最少的代價,跟世界名師和實驗室合作。」

交通大學共有37位外籍專任教師,比例超過5%。校方正在規劃提供西式食物的餐廳,替外國學者與學生打造更國際化校園。

台大經濟系教授林明仁參與海外徵才多年受挫後,悟出的戰略是,台灣需要靠國際兵團打仗。

「找人,不是只有『找到』和『找不到』兩種,」他分析,在全球工作媒合大會上,「too good to be true」(好到不像真的)的人才,不會來台灣。這時候,台大經濟便會派研究領域相近的教授出馬「搭訕」,「找不來工作,就跟他交朋友!」

如今,經濟系許多國際合作對象或訪問學者,都是當年「無緣」的同事;這些國外人脈,也能成為日後學生出國進修的窗口。

在現實與理想間,台灣頂尖大學正努力尋找突破的可能。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