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國際奶粉價跌, 台灣市售不降反漲!

最有感經典案例〉以換包裝、改配方為由 一再搶錢

李建興
user

李建興

2015-11-27

瀏覽數 29,300+

國際奶粉價跌, 台灣市售不降反漲!
 

本文出自 2015 / 12月號雜誌 吃不起的未來

今年39歲的謝玲君,結婚10年後,終於在2012年產下一對雙胞胎。

由於她和先生都事業有成,加上盼了十年才喜獲麟兒,夫妻倆盡可能讓孩子吃最好、用最好。拿嬰兒奶粉來說,他們選了一款強調防過敏又添加許多營食素的進口奶粉,900克裝售價699元。

但孩子出生三個多月後,再度到嬰幼兒用品店買奶粉時,店員就告訴她,國際奶粉原料大漲,因此台灣的奶粉售價也就跟著調漲,同樣規格,這次要花750元。

這三年來,幾乎每次到通路買奶粉,看到的價格就會不一樣,一次比一次高,而每次漲價理由,不是國際原料上漲,就是說改了新配方,要不,就是價位不改變,但默默換了容量較小的包裝。最近每罐已到990元。隨著孩子愈來愈大,奶粉使用量也加速成長。算一算,一個月總共就要花掉1.5萬。

一開始謝玲君在店員的建議下,用開罐價(將奶粉開封,不得退換)購買,每罐省下了5%,後來為了更省錢,她乾脆一次買24罐,為的是得到更大的折扣。但到最後,謝玲君還是受不了,乾脆換品牌,選了一款一罐只要700元他牌奶粉。

朋友們十分納悶,買東西向來只求品質不問價格的謝玲君,怎麼變得斤斤計較?她十分無奈:「我沒想過,兩個孩子喝奶的費用,居然跟兩個大人不相上下,坦白說,我還真有點後悔一次生兩個!」

奶粉最高漲幅10.4% 父母吃不消

這是很多台灣新手爸媽共同的心聲,因為自從2012年國際奶粉原料大漲後,國內奶粉零售價就一路水漲船高,據了解,2014年桂格、亞培、雪印等大品牌就紛紛漲價,2015年8月,惠氏S26系列奶粉也漲,平均漲幅最高達10.4%,讓許多身為人父人母的「凍麥條!」(台語,受不了)。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但這波奶粉上揚會惹來民怨,主要是國內行情悖離國際。從事奶粉進口業務多年,曾任新西蘭乳品技術部經理的食安專家陳俊成解析,據國際乳粉交易網站資訊報告指出,大洋洲全脂奶粉離岸價格的確從2012年底每噸3000美元飆升,到2013年已高達每噸5600美元以上,漲幅高達88%。

但國際奶粉價格,也早從2013年4月每公噸5245美元,最低跌至今年8月每公噸1590美元。截至今年10月,雖然回升至每公噸2800美元左右,但仍大跌近五成。

但當國際都已經跌到比上漲前低了,台灣消費者買到的奶粉卻還是驚驚漲,「這十分不合理!哪有國際行情漲,奶粉商就喊漲,國際行情跌,卻紛紛噤聲?」「這分明運用資訊不對等,欺負消費者!」陳俊成不屑地說。

他進一步解析,由於台紐已簽FTA,從2013年底,紐西蘭進口奶粉關稅更是拿掉5%或12%的關稅,成本更低了,卻都沒回饋給消費者。

陳俊成以他多年來在奶粉業界的觀察,解構奶粉商心態。他指出,台灣嬰兒奶粉大部分由國際大廠來台設廠,本土廠商只有味全,等於是由外國人寡占。當台灣生產不足,外國商人自然盡量求利,甚至聯合壟斷漲價。

更有專家指出,儘管近來原物料價格跌,全球油價下跌也導致運輸費用下降,但國外嬰幼兒奶粉商似乎吃定台灣新生兒父母,每年都用「換包裝」「改配方」,一次調一點點,也讓價格往上漲後,就再也回不來。對於這些批判,本刊試圖尋問眾家奶粉商,但都沒得到回應。

這波奶粉亂漲,2014年5月經民眾檢舉後,公平會也受理,但調查結局卻難令人信服。公平會表示,大家所援引的國際奶粉下跌行情,指的是適用於製作成人奶粉或烘焙用的乳粉原料,而依照財政部關務署之進口統計資料,近三年國內進口嬰兒奶粉平均單價並未下跌,反而有漲價情形,因此嬰幼兒奶粉上漲有其道理。對此,網友kingrichman狂酸:「原來嬰幼兒奶粉不是用牛奶做的?」

顯然,民眾認知與官員或業者仍有巨大差距。是資訊不透明?還是趁機哄抬?仍待釐清。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