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台灣情知己,中國心知彼

高希均
user

高希均

1991-03-15

瀏覽數 13,850+

台灣情知己,中國心知彼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91 / 4月號雜誌 第058期遠見雜誌

一、應有的審慎

行政院長郝柏村在立法院以及最近的公開演講中強調:「政府與民間要以深厚的台灣情來建設家園,以恢宏的中國心來轉變大陸。」

在「國家統一綱領」已由李總統核定,即將透過行政院變成大陸政策最高指導原則之日;在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於五月上旬即將廢止之時,郝院長適時提出的「台灣情」與「中國心」,有他的重要涵意。

當前海峽兩岸的關係陷入微妙的僵持。枝枝節節的「改善」可能會有,突破性的發展較不可能。在這場比蝸牛更慢的互動中,目前台灣最審慎的態度是:既不要自己幻想中共所不能接受的獨立;也不要倡議時間、方式、條件均未成熟的統一。在這一段僵持的時期中,台灣所應做的就是:

●全力建設台灣,以「台灣情」來推動「六年國建」。

●和平轉變大陸,以「中國心」來支持「國家統一綱領」。

二、以「台灣情」知己

以深厚的「台灣情」知己,才能建設家園;以恢宏的「中國心」知彼,才能轉變大陸。

天下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台灣經驗四十年」與「中國統計大全」,正好是此一時期有助於知己知彼的二本書。

與李誠教授合編「台灣經驗」的緣起,是在一九八八年的六月。那是我離開中國大陸三十九年以後,第一次回到那片土地。

在北京的停留中,與北大、清華及社會科學院的經濟學家聚晤時,他們都對台灣經濟發展的過程表示高度的興趣。他們希望有一天能看到一本討論這個題目的論著。

鄧小平在那時說:「如果現在不全面搞好物價和工資改革,不理順關係,要在下個世紀五十年內,達到人均(每人平均)國民收入四千美元的水平就困難。」

六十年後北平想達到的生活水準,五年前台北就已達到。同是中國人,為什麼會有這麼重大的差距?

阻礙大陸改革的一個關鍵因素,就是那些握有實權、享有特權的人的反對。二千七百萬國家幹部,肯接受市場功能的調節而減少裁決權力嗎?四千八百萬共產黨員,肯放棄既得利益面對公平競爭嗎?八千六百萬國家職工,肯打破大鍋飯的保障認真工作嗎?這就是一些大陸留美學生所指出的「二、四、八」問題。 鄧小平曾一清二楚地指出:「改革是件要冒很大風險的事。」要減少風險,就要吸取其他地區成功的經驗。在大陸的北京、上海、廣州、廈門、深圳等地的多次公開演講與私下談話中,我反覆地說:要縮短六十年所得差距,台灣經驗是值得吸取的。

要如何才能有系統地把「台灣經驗」寫得透徹實用呢?

負責主編「台灣經驗四十年」的李誠與我很幸運地得到了其他十二位學者與專家的熱烈參與。他們是于宗先、王作榮、余玉賢、汪彝定、施建生、徐育珠、侯家駒、彭作奎、葉萬安、趙耀東、劉克智、薛琦。

討論台灣發展經驗的中英文論者不少,包括李國鼎先生於一九八八年,由美國耶魯大學出版的「台灣發展成功背後的政策演變」。我們這本中文論文集的最大特色是為中國人寫的,特別是為在大陸的中國人寫的,因此每篇論文特別著重於今後大陸經濟改革的可能借鏡。

張敏敏老師《 策略執行力實戰班 》6 天班・用 OGSM 2.0 串聯策略與行動,台北、台中開課,最後報名!

「台灣經驗」包括了提高農業部門生產力來支持工業發展、擴大私有財產來提高工作誘因、創設加工區來增加就業機會、建立市場體系來減少管制扭曲、減少國營事業來鼓勵私人企業、增加教育投資來改善人力素質、追求物價穩定來減少人民恐懼。

台灣在這一發展過程中,大體來說,政府部門沒有犯大多數開發中國家所犯的嚴重錯誤:如好大喜功的炫耀式建設、犧牲農業優先發展重工業、持續擴大政府的干預、強調表面的公平,犧牲真實的效率、技術官僚的財經建議不受重視。

當中國大陸有一天決定走向市場經濟時,台灣的發展經驗--從土地改革、中小企業到財政政策、貿易政策,實在是最值得探討的。大陸沿海經濟特區的設立,正是擴大「台灣經驗」的一個重要過程。

「台灣經驗」也有其負面的後果,如犧牲環境品質、輕視社會成本、容忍特權與壟斷、缺少社會紀律與現代法令規章。這是中國大陸應當要避免的。

中國人的民族性是一樣的。只要有一天大陸能出現市場經濟制度,並且吸收相關的「台灣經驗」,貧窮的中國可以不貧窮;落後的中國可以不落後。

三、以「中國心」知彼

海峽兩岸隔絕四十年之後,我一直認為「通心」比通商、通郵、通航來得更迫切、更少爭論。用文字做媒介來通心,才易逐漸解開彼此的心結,重聚民族的感情,培養中國人的共識。

出版「中國統計大全」,就是在這一觀念下的嘗試。

這本「中國統計大全」是由大陸上的中國統計學會會長岳靈主編,中央統計局中的專家擔任撰稿。統計資料在時間上涵蓋了一九四九~一九八八(及部分一九八九年);取材上包括了十三個部門,從綜合經濟、工業、能源和資源,到對外經濟、財政、金融以及科學技術,並由中國統計信息諮詢服務中心編輯。

任何一本統計資料,尤其是來自不同的經濟體制,資料的可靠性不容易鑑定,資料的代表性不容易周延,資料的解釋與演繹也不容易客觀。

一九七八年前的資料,缺乏完整的時間序列,某個圖表中只有不連貫的年分數字。一九七八年以後的資料較為齊全,但有些圖表仍然不規則的出現某些年分。

儘管這本「統計大全」有它的缺憾,對從事社會科學研究的人來說,「統計大全」仍然提供了很多重要的資料;各種產業的比例、沿海開放地區的主要社會經濟指標、對外經濟往來、大中小型企業經濟效益、物價、工資、生活費用等指數;人造衛星、國家重大科技成果、財政收支、國防費用、政府補貼、科技撥款、國際旅遊人數等。

一本厚達四二六頁的「統計大全」是值得長時間查閱與保留的。因此,我們對紙張、設計與印刷力求講究。事實上,當這本「統計大全」在香港、東京與台北同步出版時,對中國大陸最關心的台灣讀者,有權利要求這本書編印得精緻,與國際出版水準並駕齊驅。

四、自信與自省

「台灣經驗四十年」不久也將在大陸出版,「中國統計大全」則已在台北問世。我希望兩岸的讀者都能以平常心來看這二本書;既不要刻意排斥,也不要盲目信服。

以「台灣情」來讀「台灣經驗」,我們會得到自信;以「中國心」來讀「統計大全」,我們會得到反省。一個有自信、肯自省的民族,再也不會受人輕視。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