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外人知道她是國中老師時,不免嘀咕:領月退俸,退休生活當然愜意時,她就會回答,任何成果都要付出代價,不要抱怨收入少,只要好好理財,即便目前薪水較低,仍能預備退休生活所需。
張菊芳從工作第一天就強迫自己儲蓄。月薪1萬2000元,先扣3000元跟會,靠著跟會累積人生第一桶金。結婚後,跟另一半的首要目標就是存錢買房子,26歲成為有房階級。由於子女都計畫出國深造,她屈指一算,若要供孩子完成碩、博士學業,必須積極理財,才能存到數百萬留學基金。
理財獲肯定 兒子也拿一半月薪委託投資
十年前,43歲的張菊芳結識了銀行的理財專員,開始將資產分成兩部分,一部分交給理專買投資型保單,一部分自己買穩健配息的龍頭股,理財首重保本與穩定配息所得。
積極投資理財沒幾年,就遇上2008年金融海嘯,當時股市一片慘綠,人心惶惶,她也擁有不少連動債商品,眼見投資人紛紛認賠下車,張菊芳卻聽從理專建議:她買的都是績優標的,不宜貿然贖回。當時不少友人勸她:「現在連歐元、美元都不值錢了,你還在聽理專的話?」
還好,隔年景氣快速復甦,比起別人高達50%以上的損失,她不僅沒虧錢,還倒賺16%,「這就是有專業人士分析的差異點,」張菊芳說。幾年下來,家人都認同她的理財成果,現在連兒子每月都拿出一半薪水委託她投資。
前幾年,張菊芳父親因心肌梗塞住院長達四年,台籍看護費一個月6萬元,如果不是兄弟姊妹眾多,加上父親原來就有積蓄,一般家庭實在難以負荷。看到這一幕,50歲的她,決定替自己買醫療險及長照險。「保費確實很高,但還是得買,」她也奉勸年輕人要有保險觀念,年紀愈輕保費愈低。
張菊芳分享多年的心得:花錢不用學,存錢才要學;賺多少非關鍵,理好財才重要。若只會賺錢,不會理財,每月花光光,最後是一場空。
犧牲時間存錢 再用金錢換時間
她分享,存退休金的第一步就是省錢,少外食,盡量自己做飯、帶便當。例如,趁週休二日到傳統菜市場採買,撿便宜還兼運動。就算沒時間做早餐,也只買三明治、飯糰等主食,不買飲料,而是自己沖泡三合一咖啡或茶包。她屈指一算,每天減少兩杯飲料,至少可省70元,一個月就是2100元,怎麼會存不到錢?
其次是多多搭乘大眾交通運輸,不急著買車,否則會被車貸、保養費拖垮;並且克制欲望,吃喝玩樂量力而為,少買名牌包,少出一趟國外旅遊,少花就能多存。
她以過來人身分說,年輕人必須犧牲時間來存錢,等薪資達一定程度時,再用金錢換取時間,過好生活。
理財不是富人專利,小錢也能投資
如果經濟能力只能租得起1萬5000元的房子,千萬不要租3萬元的市區房,寧可住郊外,早點起床搭車上班,就能省下可觀的房租。存下的錢就能進行投資,不要以為理財是富人的專利,小錢也能投資。
她舉例,如果每月定時定額扣3000元基金,存到一整筆錢後,再到郊區的學校附近,投資交通便利的低總價房。例如在新北市三峽台北大學附近買400萬元的房子,頭期款40萬元,隔成三間出租,每月租金收入若1萬6000元,前三年房貸利息9000元,還月賺7000元,後三年開始還本利1萬9000元,扣掉房租,要多付3000元,但跟前三年平均後,每月仍倒賺1000元。
「九年後賣掉,淨賺100萬元,花40萬元就可賺進第一桶金,」張菊芳常分享自身案例,鼓勵月薪3萬元的年輕人至少每月存8000元,兩個月就可以投資一張股票。
全身充滿活力的張菊芳樂於分享,還在家扶、兒盟等社福機構當英文志工老師,退休生活更精采。她苦口婆心說:「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我是苦過來的,從零開始才有今天,你也可以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