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仁德醫專生命關懷事業科在職專班的專業核心必修科目「宗教科儀」。這群振筆疾書的學生中,有禮儀師、殯葬業第二代,甚至不乏知名禮儀公司中高階主管和企業負責人。
提到殯葬業,若你的首要聯想是孝女白琴或五子哭墓,或是趿著拖鞋的「土公仔」,恐怕有些落伍!
環境不景氣,從鐵飯碗到紙飯碗,愈來愈不好端。為增強競爭力,在職進修專班近年蔚為風潮,連殯葬市場也不例外。
仁德醫專在2009年首創全台第一個殯葬專門科系在職專班,目標培養全方位的生命禮儀師,提供完整生命禮儀教學與實務訓練規劃課程。
死亡體驗,培養同理心
「死」要怎麼教?仁德醫專生命關懷事業科主任邱達能指出,透過硬體與軟體的互動,校方建置了全國規模最大的生命禮儀教學資源中心。
這裡,每間教室功能不同。分別聚焦臨終關懷、死亡體驗、悲傷輔導、多功能奠禮堂、遺體美容、遺體修復、司儀訓練、洗穿化、靈堂布置、數位殯葬、生命禮儀研發等。
甚至,讓學生能進行死亡體驗,寫好遺囑、躺入棺材,還可以帶著家人陪同體驗,培養同理心。由於場景過於逼真,許多體驗者當場和親人、朋友和解,說出未曾說出口的話,抱頭痛哭。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以增進就業力為導向的在職專班,在一片不景氣中,招生人數卻逆勢成長。每逢週末上課時段,學生北從基隆、南自屏東遠道而來,去年起,這個在職專班還增設高雄校外分班。
「十幾年前和新朋友吃完飯,我得在桌上把名片一張一張撿回來;現在大家搶著跟我換名片!」萬安生命事業集團副總經理李明田從事殯葬業17年,一語點出台灣殯葬業社會地位的今昔差異。
他分析,傳統殯葬業採師徒制,缺乏理性論述文字做基礎,學徒往往悶著頭做,知其然,卻不知所以然。例如,殯葬業者常跟家屬溝通「做七」的必要,但為什麼這樣做,卻說不清楚。
學悲傷療癒,縫補家屬的心
透過系統化課程,業者與家屬溝通時,能以專業態度闡明各式禮儀典故。
「有了實務經驗,也需要理論來補強!」李明田不放過學習機會,帶著兩名從基層做起的公司主管一同報名,從殯葬管理條例、殯葬改革作業到殯葬產業分析,重新盤點知識體系,不但補足學歷,也有助提升個人、企業形象。
專班第一屆畢業生、中華民國遺體美學協會祕書長吳舒晴就是一例。她自美容科畢業,原先從事葬儀社派遣工,從葬禮外場兼職做起。進修期間,吳舒晴進一步修習宗教科儀、衛生處理課程,發展遺體處理專業。
畢業後,她運用所學,從事遺體修補、美容工作。近期,她甚至和業界友人研發出一款藥劑,不但能有效消除腐屍的屍臭,還能使腫脹的遺體外觀復原至常態。目前,這款藥劑已進入申請專利階段。
「我常覺得,自己縫補的不只是支離破碎的大體,更是家屬的內心,」她說。透過專業課程,她學到如何安撫家屬情緒,尤其遇到空難、車禍、猝死等非預期死亡的家屬,她常應用「悲傷療癒」課程中的技巧。例如,告訴家屬亡者「已經沒有痛苦了」,有助釋放家屬心理壓力、接受親人離去的事實。
細緻服務,重視陪伴與關懷
「團報」仁德生命事業科在職專班的學生中,包括苗栗承慈禮儀公司負責人黃奕承和妻子彭郁淇。多年前,兩人一同成了第一屆學生。如今,他們的女兒成了學妹,錄取同一所專班。
夫妻倆將產學經驗結合殯葬現場需求,不停修正服務內容。
例如,依照傳統遺體處理流程,替亡者更衣、化妝之際,工作人員多請家屬背過身去,避免家屬目睹遺體破損。但彭郁淇導入在課堂上學到的遺體美容,力求服務細緻化、保留亡者尊嚴。
她要求所有員工替亡者更換衣物與擦拭遺體時,不但輕手輕腳、做到「三點不露」,更發展「遺體SPA」流程,邀請家屬在旁觀看梳化流程,陪同至親走過最後一程。
又如,傳統殯葬業者不做臨終關懷服務,但他們應用所學,提供臨終諮詢服務,更重視陪伴、關懷。
眾多學生中不乏已取得國外學歷者。台中吉興禮儀公司負責人劉明宗全家從事殯葬業超過一甲子,身為第五代的他,有感時代變遷,為提升專業,近年與妹妹、長女、次女加入在職專班行列。
其中,劉明宗的妹妹劉家榆甚至擁有美國企管碩士,前往專班進修後,已考取殯葬禮儀服務乙級檢定證照,將加入家族企業,提供殯葬創新。